河南工学院:以“四个聚焦”深化产教融合发展
河南工学院坚定应用型办学定位,弘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传统,突出“四个聚焦”,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办学定位,以大交流大讨论凝聚发展共识
学校在工学结合中诞生、在校企合作中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应用型办学之路。学校不断强化行业性、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使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形成了鲜明的工科办学优势。
学校定期召开党代会、教代会、教学工作大会、科研工作大会、校企联合办学董事会等会议,通过每次会议聚集全校优秀干部师生代表和董事会成员,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展开大交流、大讨论,共商学校发展大计。通过一次次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学校战略目标、发展思路;进一步汇聚了发展力量,凝聚了发展共识,坚定了发展信心。更加确定地把学校定位为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具备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满足行业企业需求,让党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受益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聚焦产业转型,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发挥特色优势
学校本着“对接产业、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紧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聚焦产业转型,围绕全省产业链、创新链和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积极整合全校教学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
学校通过重点支持机械、电气、电子等优势学科专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材料、电缆工程等特色学科专业,着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新兴学科专业,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实现了人才培养高质量。学校现有的37个本科专业中,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部级特色、示范专业18个,83.8%的专业与河南省主导和新兴产业相匹配,新工科专业占比达64%。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在河南省就业的毕业生达65%。
聚焦平台搭建,以科技创新拓宽企业参与途径
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搭建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对接地方产业链和创新链,探索技术联合攻关新模式,让学校广大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企业、车间里,切实为行业、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助推区域先进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与新乡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建了新乡市机电装备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与企业联合共建了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了研发平台;并积极选派博士服务团和骨干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开展横向研究和技术攻关,与138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签订103项横向研发合同,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300多项,助力心连心化工、胜华电缆等多家企业技术升级,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天利热工等15家企业合作,将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建在学校,与华为、许继等企业共建了20多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校内实验室,校企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制定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8项,解决制约行业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32项,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聚焦校企合作,以两个育人环境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始终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良传统,持续强化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从产业链到教育链的良性循环产教协同育人新生态。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与卫华集团、中联重科、新航集团等优秀企业开发校企合作课程89门,校企合编教材96部,把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共建了一批集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平台,打造了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科研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相符度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目前,校企共建了“金属体积成形虚拟仿真实验”“切削力和切削温度测量虚拟仿真实验”等多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批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20余项。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00多项;学校工科类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拥有授权专利43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50多项;学校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业技术、管理骨干,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就业好、好就业”成了学校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有力助推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工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