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 构建职业发展全程化全要素支持体系
黄河科技学院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夯实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振兴、国家需要紧密相连,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稳中求进,形成了促进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合力,构建了职业发展全程化全要素支持体系。
一、部门融合三师协同凝聚职业发展育人合力
2021年,学校成立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以高质量就业目标为牵引,着力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设置、第二课堂融入、就业创业指导、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综合服务保障等方面,实现与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的高度协同。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成立后,为进一步实现部门融合,增强育人合力,学校打通了原有的学生处、就业办、团委、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等行政工作壁垒,于2023年成立学生中心,下设思政工作部、学生成长发展部、学工队伍建设部、学生工作事务部,同时在教学单位成立分学生中心,全面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深度参与学生学业规划促进、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实现学生工作体系的重组重构,各部门有机融合。
学校组建由任课教师、学业导师和辅导员组成的三师协同的职业发展指导教育队伍。任课教师队伍是三师协同的核心,采用线上微课+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规划自己的未来方向,为个人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学业导师队伍是三师协同的关键,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成长路线,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分阶段指导学生课程学习,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及学科竞赛等,保证学生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特色化指导,实现“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辅导员队伍是三师协同的保障,倾力帮助和指导学生确定职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修订执行阶段目标,把握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任课教师、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分工明确、交流互通,形成互补优势,围绕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三师”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形成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合力。
二、贴近市场精准把脉 探寻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路径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吸纳具有企业实操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建设双师双能型的高水平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企业生产不同领域之间无缝对接、自由流动,及时了解、预测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人才标准、需求数量,精准“把脉”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学校将数字化平台建设列入“十四五”重点工作,搭建起“专业产教融合数字化平台”,平台依托现代数字技术,支持多校多企的企业招聘、学生求职、专业人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企业人才培训等有效互动,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用人单位端根据企业发布的岗位要求生成基于能力标签的岗位要求画像,学校端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便捷快速的简历指导、面试辅助等职业素质提升指导,学生端基于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数据分析生成基于能力标签的学生能力发展画像,实现从产业人才需求到高校人才供给再到产业需求检验的闭环式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打通产教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
三、分类分步同心同向推进“2+1+1”课程体系重构
为适应“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校构建“2+1+1”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各专业基于工作岗位群需求开发的对接市场的综合性实践类专业课程,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场景”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无缝衔接用人单位和市场检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按照“2+1+1”体系进行改革,修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实务指导2个模块,12个专题。充分运用数字化平台,录制微课,实现线上线下、任课教师和学业导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新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增强职业发展信心,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
四、优化布局改革机制打造全链条全方位服务体系
学校顺应“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要求,主动适应产业变革和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需要,把相同、相近学科的学院进行梳理和重组,学校整合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大数据学院五个学院成立“工学部”,整合艺术设计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四个学院成立“艺体学部”,整合商学院、外国语学院两个学院成立“商学部”。通过学部制改革,建立学科间既独立又联合、既竞争又协同的关系,促进学部内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大力培养更多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校健全职业能力提升联席会议机制,学生中心、教学中心、教师中心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职业能力提升联席会议,协作交流、协同创新、提升质量、共谋发展。强化就业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就业工作考核细则》《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就业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对教学单位就业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核,就业工作与教学单位绩效工资挂钩、与教学单位评先选优挂钩、与教学单位招生计划挂钩,整个就业工作在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中占比20%,明确就业对招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的反馈作用,建立健全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奖惩有据,奖罚分明。健全就业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黄河科技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