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丨河南大学实践队走进红色兰考,感悟时代巨变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省高校师生深刻把握新时代伟大成就,增强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践行“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河南各高校迅速行动、积极落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以“山”“水”“河”“渠”“树”“字”作为关键词分6条主线路,组成郑州轻工业大学大别山分队、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大别山分队、郑州大学南水北调分队、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水北调分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分队、洛阳师范学院黄河分队、河南工业大学红旗渠分队、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红旗渠分队、河南大学兰考分队、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兰考分队、安阳师范学院殷墟分队、许昌学院殷墟分队12个分队,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并在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中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成果,生动展现了广大师生牢记嘱托学思想,挺膺担当建新功的决心。
为充分反映各高校的生动实践,分享研学成果,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通过行走中原大地,感受时代巨变、坚定责任担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立德树人实效。“豫教思语”推出“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主题网络巡展。今天,一起来看“树”——河南大学兰考分队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以山为笔,以水为墨,中原大地江山如画;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星移斗转山河巨变。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实践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组建以“树”为主线路的兰考分队,通过“走、访、拍、讲、写”等形式,开展“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社会实践一线,在“行走的课堂”中引导学生感悟思想伟力,强化责任担当,深刻学习“焦裕禄精神”及其实践伟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7月3日至7月9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实践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身践行、以目观变、以变悟道。
生动实践
以红为媒,“走”进实地
以“拍”观变,感悟巨变
访许世友故里忠孝之情、观田铺大湾创新之改,领会红绿之变;探鄂豫皖苏区,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新精神之变;重走朱德出太行小道,忆杜八联峥嵘岁月,观小浪底排沙壮观之景,“行”出壮阔之变;同愚公移山,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广阔天地;用脚步丈量红旗渠,“创”出新时代之变;了解殷墟文化,感受甲骨魅力,悟文字之变;走近焦桐,深入群众,与民众共襄盛事之变。
实践团成员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曾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共存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在哪一步都不会过时。”为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7月9日,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实践团来到开封兰考,实地走访焦裕禄烈士陵园、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东坝头黄河湾、兰考县第一高级中学等地。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从“焦裕禄同志从不给自己照相”“焦裕禄同志工作中为缓解肝病疼痛将椅子顶出大窟窿”等无数件小事中体会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对过去治理“三害”、建设兰考的科学实践,是当今群众工作“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的科学指南,是未来永不过时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科学概括。
兰考旧貌换新颜(出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兰考往事》)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昔日的照片定格了奉献和斗志,是焦裕禄精神的起始,也是巨大变革的初芽。今日的照片揭示了变革和成长,过去的种子已经生长茂盛,深入人心,成为我们前行的明灯。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焦裕禄精神的坚韧和延续,这种精神也将激励广大青年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和奋斗,永不停息。
探“访”群众,树木树人
“讲”述精神,滋养当下
当年焦裕禄书记种下的那棵泡桐,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如今枝繁叶茂,周围花团锦簇,每日都有民众自发地为“焦桐”浇水施肥。其中有一个老人,五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以其逝去的年华见证着焦桐的成长,他便是焦裕禄书记当年的种树搭档——魏善民。
“焦桐”
炎炎烈日,这位耄耋老人衣着朴素,胸佩党员徽章,汗水浸湿后背、打湿衣襟,俯身清扫着焦桐下的落叶——他如此平凡,却又如此不凡。在接受采访时,魏老铿锵有力地向实践团成员讲述当年与焦裕禄书记一同种树的场景,他说:“种树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焦裕禄书记一下就选中了我,我十分光荣,干得特别起劲。”说起劳动的场景时,魏老目光炯炯,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实践团成员即将离开之时,魏老仍不住地挥着手说:“下次还来啊,常回来看看,焦裕禄书记有更多故事需要你们年轻一代去学习、去传承”。
第二代“守树人”魏善民(左三)接受采访
秉持亲民之心,做为民的表率。为什么当年焦裕禄选择泡桐树防风沙?除了泡桐树本身耐沙荒、耐盐碱、耐瘠薄之外,还因为它的根扎得特别深,少则几米,多则近20米。正是根扎得深,泡桐树才得以成活。今天的“焦桐”枝繁叶茂,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在兰考的土地上;焦裕禄同志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是因为他深深地扎根在兰考人民群众之中。
秉持进取之心,做创新的表率。在参观兰考县第一高级中学时,实践团成员们采访到了李香丽老师。李老师谈道,“郑卫萍校长常常强调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教师们要学习焦裕禄精神,如同家长般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影响他们,用心去引导他们”。她还介绍,兰考一高的教师们始终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艰苦奋斗的含义,形成了“以实干精神托举兰考一高美好明天”的教育理念。在这里,焦裕禄精神贯穿教育实践的始终,它激励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求知悟理。学习焦裕禄精神,就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发展。兰考一高的教育理念正是焦裕禄精神和当代教育创新的成功结合,这里的老师们以创新教育方式,增动力、提能力、激活力、挖潜力,通过技术融入教学、个性化教育等措施,以新的方式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真正做到了文化传承与教学的创新结合。
兰考一高教师李香丽(左一)接受采访
秉持奋斗之心,做实干的表率。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焦桐广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吴永辉、张欢以实地思政教学的形式,勉励实践团成员“学思践悟,以知促行”,指出焦裕禄精神的现代意义,指明践行焦裕禄精神的方向和路径。吴永辉表示,“焦裕禄精神符合党的宗旨和人民的要求,是支撑兰考发展的精神内核,是焦裕禄留给兰考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张欢指出,“同学们应不断从焦裕禄精神中读出亲民爱民的公仆信仰、涵养科学求实的务实之本、砥砺艰苦奋斗的奋发之情、激发迎难而上的拼搏之志、悟到无私奉献的道德之魂,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吴永辉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欢(右一)
以“写”促知,以知促行
知行合一,报效祖国
在东坝头黄河湾,实践团成员远眺黄河,品自然之美。实践团成员宰卓佳带领全体成员齐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在诗词中致敬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焦裕禄精神超越千万里,无论日月流转,境况变化,英雄之气长存不改。身处于这片沃土之上,实践团成员们以泪水浇灌着这片热土,愿焦裕禄的精神永存其中。
实践团成员们在东坝头黄河湾齐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沿着幸福路,实践团成员们看到昔日贫穷的村庄如今变为明星村,感受到焦裕禄同志在巨大困难面前所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昂扬斗志和无穷无尽的奋斗力量。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焦裕禄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谱写的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而今天,这些村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践团成员宰卓佳在参观结束后发出感慨,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不仅要学习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学习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河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说:“今天,我们来到兰考县追思焦裕禄,学习焦裕禄精神,增强为国为民奋斗不止的使命担当,这是我们青年人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依托。河南大学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已圆满完成,青年学子在红色基地学习体悟焦裕禄精神,激发他们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志向和决心。”
实践团成员们始终坚持着以写促知,以知促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将专业特色、个人特长与国家发展、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以走巨变、访巨变、拍巨变、讲巨变、写巨变的方式,用坚定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知行合一,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行有所获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侯春林:虽然焦裕禄书记只在兰考工作了475天,但焦裕禄精神已然与这座县城的人民血脉融为一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这短暂铸就了永恒,焦裕禄精神是这样,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都是这样。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这正是河南大学实践团的师生们在调研结束后应当思考和总结的问题。焦裕禄同志在成为“人民的好书记”之前,还曾是一位理想的贫苦青年、英勇的革命战士、求实的产业工人,这些身份见证了焦裕禄书记坎坷又光辉的一生,而“以人民为中心”的线索贯穿始终,我们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永远在路上。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史晓林:“知行合一”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此次“牢记嘱托践使命 行走中原看巨变”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的足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观,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助力当代大学生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来。在开封兰考,实践团成员们用身体行走感悟焦裕禄精神,走近人民群众,感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创造的现代化伟绩。路是走出来的,我们一直在路上。
河南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王琦铭: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足迹,踏上了红色教育基地之旅。这次实践活动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中那把被顶出一个窟窿的藤椅,它见证了焦裕禄同志的坚毅与执着,展现了他在病痛中仍坚持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如同一颗永不磨灭的红星,让我更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性和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会以此为契机,发扬焦裕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足迹,牢记嘱托学思想,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激发勇毅前行动力,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