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以来,大力推进“军工文化铸魂育人工程”,坚持以军工文化培育新时代匠心人才,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传承军工文化基因,弘扬军工报国情怀,最终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具有“忠”“毅”品性、“严”“细”作风、“精”“优”观念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筑“三全育人”格局,建立军工文化铸魂育人长效机制
学校立足铸魂育人工程,把军工文化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军工味”的高质量“三全育人”路径,建立起铸魂育人长效机制。
全员参与,谱好育人“协奏曲”。学校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将军工精神融入“三全育人”,不断建强以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骨干,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学生干部全员参与的军工文化育人队伍,形成了统筹指导、协调联动、各负其责全员育人体系。
全程贯通,强化育人“磁力场”。学校不断细化育人过程,把人民军工史、学校军工办学史等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通过精心开展“军工筑梦”入学教育、“军工追梦”过程教育、“军工圆梦”激励教育、“军工青春”毕业教育,构筑了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的全程育人脉络。
全方位供给,开创育人“新局面”。学校不断优化育人载体,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加强军工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建设,铺设以军工命名的道路,营造浓厚育人氛围;丰富网络育人供给,打造“河工学声”、“河工之声”等舆论阵地;强化组织育人品牌,成立了“国防教育社”“军工研习社”等军工研学社团,强化社团育人功能。
打造“军工文化”品牌,开展军工文化铸魂育人实践活动
学校致力于传承好、创新好、发展好军工文化,积极开展军工文化实践活动,打造军工文化育人品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军工课程”——激发爱国热情。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打造一批具有校本特色、职教优势的军工示范课程,创新开展“军工文化大讲堂”“军营一日”等“军工文化”特色活动,着力在“讲得好”“听得进”和“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将军工品质厚植于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军工追访”——传承军工品质。学校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相结合,每年寒暑假带领学生到中光厂、红阳厂、星光厂、东风厂等老军工企业,与老军工在面对面交流中感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建立老军工档案,铭记和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传承军工人的优秀品质。
“国防教育”——厚植报国情怀。学校是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在国防教育活动中砥砺创新,组建以退伍军人为主的“国旗护卫队”和“军训教官团”,在升旗日、运动会、建军节、国庆节等关键节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以何鹏辉、王健的典型事迹,鼓励学生谱写携笔从戎的青春赞歌。
“教育基地”——提升育人质量。学校坚持把军工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建成了“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成立梁兵、陈侠明等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军工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公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育人质量;邀请国防大学孙旭教授、大国工匠高凤林等到校讲学,以他们的匠心故事,激发学生向工匠看齐的内生动力和行为自觉。
“文化下乡”——助力脱贫攻坚。学校成立军工文化艺术团,潜心创作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文艺作品,如舞蹈《红旗飘飘》、朗诵《军工精神在这里传扬》等,先后到方城县二郎庙镇、广阳镇、四里店镇等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不仅给当地群众带去精神食粮,也给文化扶贫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深耕“文化育人”土壤,彰显军工文化铸魂育人特色成效
学校持续深耕军工文化育人土壤,先后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荣誉。
“忠”“毅”品性,砥砺强军之志。作为军工院校,学校始终把征兵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军工“忠”“毅”品性培养,鼓励大学生携笔从戎,砥砺强军之志。学校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政府、省军区下达的大学生新兵征集任务。2016年度荣获河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17至2020年连续4年被评为“河南省征兵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严”“细”作风,践行使命担当。学校大力弘扬“严”“细”的工作作风,毕业生逐渐成长为行业骨干,校友余军伟成为航天精工首名“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仝魁政连夜绘制河南版“小汤山”医院平面设计方案,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学校为国防科技工业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硬、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荣获2021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精”“优”观念,增亮育人底色。学校注重培养“精”“优”质量观念,培育高端技能人。近年来,学校学生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8项。在2019年,学校学生获得国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获奖数量居全国第十、河南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