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教育集团:三三模式,探寻集团化办学的融合之道
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教育集团是二七区成立的第一所集团校,经历十年实践探索,以“三个统一”、“三项举措”为思路开创“三三模式”,由外及内、由表及里探寻集团化办学的深度融合之道。
集团概况:“名校+薄弱校”推进优质均衡。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教育集团北校区是陇西小学本部,建校于1964年,教育教学水平领先,连年被评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南校区建校于1958年,前身是郑州铁路职工子弟第八小学,后更名为交通路小学,由于辖区内学生流失严重,郑州市二七区教育局结合实际,将南校区定为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两校区的教育质量,处在二七区教育质量的两端。2011年,郑州市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陇西小学开始托管交通路小学,学校更名为陇西小学南校区。2012年,区教育局在陇西小学创新试行集团化办学模式,两所学校变为“一校两区”。至此,陇西小学正式开启“名校+薄弱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成为二七区首个公办教育集团。
“三三模式”:三个统一激发办学活力。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教育集团坚持“三个统一”,即教师调配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师评价统一,以此保证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不降低、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有提升。一是教师调配统一。合并初期,南北校区差异明显,南校区硬件设施与北校区不相上下,但师资水平、文化理念、教育质量差距显著。学校发挥党组织力量,以党建统领学校重点工作,号召党员教师带头跨校区工作,以此带动教师层面的交流。北校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充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影响、辐射作用,无形中引领、推动了南校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人事管理权的自由和教师岗位的统一调配,让两校区师资优势发挥最大化效果。二是教育教学管理统一。两校区从课程设置、阶段测评、校本教研、学科活动,到青年教师培养、教师素养提升等教育教学类活动完全同步。如质量检测两校区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统一质量分析与反馈;学科联合教研,发挥团队力量带动两校区各学科实力整体提升;教师培养和培青工程方案一致、活动同步、考核统一。另外,两校区实施大教学、大德育、大后勤统一管理模式。教学工作、少先队及德育工作、工会活动及后勤保障由一人牵头,统一安排,分校区落实,并在学校课程教学、德育体系、教工活动等主要工作中保持一致。三是教师评价统一。学校在集团化发展、校区融合过程中逐渐暴露一些问题。如图书借阅、办公用品的领取等需要到人事关系所在校区,评优评先需要回人事关系所在校区。这不仅给教师工作上造成麻烦,还让教师心理上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基于这些问题,学校在教师评价上进行统一,如实施工资发放、平时考核、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一致等。同步无差异的教师评价,有效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深度融合。三个统一带来的效果是让“1+1=2”。强校如果是1,弱校只是0.5,削峰填谷式的优带弱,只会把弱校变成0.75,总体上加起来还是小于2的。“三个统一”使集团化发展从合并初期的1.5增加到2,已经是一种跨越,同时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
“三三模式”:三项举措促进深度融合。一是顶层规划促融合。基于两校区
发展理念进行顶层设计,由于两校区文化内涵和教育理念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学校加大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在融合中共同发展,在融合中实现双赢。学校设置的发展思路是:既同步发展,又各具特色,并适度竞争。北校区的优势是在优质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如篮球、科学创新课程、艺术创新课程等。南校区有场地、体育等优势,但需要提升质量,开辟个性空间,如足球、OM头脑奥林匹克、航模等。基于两校区年级设置进行顶层规划,集团化发展之初,两校区实行招生合并,同步招生,编班时两校区班号连贯。在经历了“南校区起始年级由北校区整体派驻——教师跨校区统一按需调配——起始年级校区合并”三个阶段后,南校区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质量已与北校区基本持平。以此为基础,我们乘势而上,将两校区融合力度再升级,实行年级轮转,真正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二是项目带动真融合。聚焦党建、德育、评价等拳头项目,带动两校区真融合共发展。陇西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党总支,一总两支,共同开展“三会一课”等党员活动。同时我们抽选两校区优秀党员教师成立思政课讲师团,在两个校区共同开展《党史立志》校本课程,分别打造红领巾党史馆、党史长廊等红色教育基地,一起开展党员活动,让两校区老师更有凝聚力,最大化盘活思政课讲师团资源。三是干部任命深度融合。郑州市二七区陇西小学教育集团选派北校区行政副校长任南校区执行校长,统一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的同时,塑造学校文化。集团充分利用教育局下放的干部任命自主权,让能干事、肯干事、愿干事的优秀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干部任命举措激活了两个校区一线老师的进取心,让教师有了更高的专业追求目标,充分激发了两校区教师队伍的教学活力。三项举措带来的效果是让“1+1>2”。拳头项目的带动,使两校区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名校与名校长的影响力辐射,形成规模效应,使两个校区的社会认同度和品牌影响力越来越高,并为区域提供了集团化办学优秀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