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融共生 众行致远——汝阳县外国语小学优质教育集团办学纪实

发布时间: 2022-12-26 15:44【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汝阳县外国语小学位于杜鹃大道东段的云梦生态园内,南临汝水,北依凤山,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学习成长的理想场所。学校成立于2018年,占地面积33731平方米,在校学生3373人,141名教师。汝阳县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21年3月,目前下设3个校区: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杨庄校区、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内埠校区、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蔡店校区。各校区之间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用一张优质教育文化名片,来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完善机制推动优质发展。汝阳县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旨在通过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集团成立之初就制定集团办学方案,明确了集团的办学宗旨、理念、发展目标、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成员校的权利义务等。为了教育集团能够长足发展,教育集团还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并根据发展规划制定集团学年工作计划和总结。各成员校将集团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列入自己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

  构建“1443”集团办学模式。汝阳县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以“和”文化立校,本着“共享、共建、共赢”的原则,构建“1343”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集团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了校区间共同发展。1是标杆引领。外国语小学作为集团校本部,发挥集团龙头学校辐射带动功能,引领集团发展。坚持文化立校的方针,秉承和融文化,确定各个校区的文化定位与外小的“和融外小,向美而行”同为一个“和”文化系列。4是四校共建。建立集团校定期例会制度。每月召开行政会议,总结成绩及经验做法,提出问题及成因,讨论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进共赢。一年来,教育集团班子成员召开15次正式研讨会,进行48次业务沟通,使集团化办学工作落到实处。“4”是。4是四个统一。实行管理统一、课程统一、评价统一、教研活动统一。外小派杨向辉副校长到分校区担任执行校长,对学校实行督查指导;学校专职教师到各个校区进行交流,进行传、帮、带,各个校区分期分批派教师到外小校区跟岗学习。校区间共研共育,探索联盟型集团办学特色。三个路径引领教师成长。第一,引领教师专业成长。(1)教师专业培训同步。集团校定时间、科目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邀请专家对各个校区语、数、英老师进行培训;同时进行班主任培训、师德培训等,做到资源的共享。(2) 教学科研活动同步。集团校实行定期采用“四个一”教研制度。即每周一次集体教研,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每月一次教研沙龙,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每学期一次教学调研,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建立一支骨干团队,确保名师成长引领。校区间实现了教学同步、教研同步、检测同步、评价同步。2021年11月23日——12月15日集团校共154人到集团总校参加语数英学科“同课异构”,其中语文70人、数学51人、英语33人。第二,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以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校区以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为抓手,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通过各种活动实践课,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活动,立足于行为实施,通过体验感悟利他的责任与价值,通过行动生成强化助人的品质和志趣。第三,打造特色课程体系。集团校以课程为引领,自主开发了经典诵读课程、劳动课程、德育课程,构建起“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多途径促教师专业成长。教育集团始终把各个校区教师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主要通过三点带动教育集团各成员校教师的成长。其一,集团校建立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教育集团制定了《汝阳县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建立干部、教师交流机制》,通过派驻执行校长、送教、跟岗等方式,促进师资合理动态配置。其二,集团校教师专业培训同步。集团校定时间、定科目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邀请专家对各成员校语文、数学老师进行培训,学校与环球雅思机构合作对全集团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培训由Ruby老师担任,分别进行Warm Up的培训和Vocabulary词汇教学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英语教师的口语化水平。其三,集团校通过名班主任活动来推进班主任的成长。在外国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下,各个校区借鉴外国语小学特色教育的经验,班级管理更加规范,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等习惯逐步养成,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课程特色引领学校发展。我们突出“整合+特色”,建构必修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特色类课程三级课程。围绕“和而不同、融会贯通”的课程理念,遵循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收获的课程设置思路,设计出“8+N”和融课程。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整合后形成了8大门类课程领域以及各领域所涉及的主要课程。共开设书法、舞蹈、棋艺、篮球、管乐等22个项目114个兴趣社团,充分尊重与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爱好,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