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力建设现代化湖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湖滨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教育,优先考虑教育规划,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补充教育用人,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现代化,奏响了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强音。
深水攻坚,确保教育投入稳增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湖滨区逐步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经费逐年提高。2019年教育总投入31260万元;2020年教育总投入31948万元;2021年教育总投入32047万元;每年教育投入的比例均为全区行业部门之首。投入18085.19万元进行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增配。农村教师每月增加200元至500元的补贴,特殊教育教师每月增加基本工资15%至25%特岗补贴。投入294万元建成双重预防体系全覆盖,更新维护安防设备,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校安网络体系。
以优为基,强化多方建设促提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办教育应目标高远。湖滨区将办学条件优越、教育师资优秀、教育质量优良的“三优”标准作为教育跨越发展的工作目标,高起点要求、高标准推进。
近年来新建滨河小学、德馨苑小学、扩建市一小、市三小教学楼,改造市六小、市四小学校综合楼。加快建设北环路、向青路小学和寄宿制山前小学,教育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装配教学仪器、建设校园网络、多功能录播教室、计算机教室、体音美教室,心理咨询室、劳动实践实验室、高清视频会议室。购置计算机626台,一体机172台,图书23030册。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有线、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在全市率先实施农村学校校车、直饮水、师生营养餐和冬季取暖“四大工程”。
欲强教,先强师;欲育人,先育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湖滨区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三抓工程”,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大力倡导教师争做“四有”教师、人民满意教师。近年来,招录了152名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力量。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911人次,外出考察学习470人次,线上线下全系统教师培训17714人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探索推进“1+N”办学模式,强力推动大教研一体化”建设,整合成立3个教研协作区,11个学科带头人工作室。以“三年质量提升计划”为导向,推进中学“学-讲-练-测”、小学“导-学-讲-练”高效课堂新模式。开展高效课堂星级达标活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为了建设教育强区,湖滨区教育系统从规范健全制度机制入手,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促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在深化教学教研各项活动中,推行了“股级干部述职评议”、“校长带头讲课”、“班主任管理班级星级达标”“教师赛课”等系列活动,提升了教师能力、挖掘了学生潜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乘势而上,促进优质均衡见实效
秉承“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办好每所学校,走稳优质均衡之路。湖滨区坚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高质量教育新生态,一批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具有特色品牌的学校逐步显现。市二小建成资料翔实的校史馆,充分彰显了学校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市四小以黄河岸边学校区位优势打造“砥柱文化”,培养砥柱精神少年。滨河小学依托三门峡天鹅文化,培育“天鹅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飞翔的小天鹅。市一小、市六小以“足球”为依托的体育文化建设特色鲜明,足球队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交口乡杨家沟小学的航模特色文化,激发学生的智慧、创意、才思,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校的办学品味和内涵发展均得到了提升,有力的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注全体学生,走实素质成长之路。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优化作业设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各学校在作业辅导的基础上,开设非洲鼓、陶艺、沙画、书法、轮滑等体艺社团218个,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新学年,新建成德馨苑小学食堂已投入使用,城区3所学校提供午餐配送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使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销转率达到93%。校内校外管理齐头并进,凸显“双减”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爱每个孩子,走好教育公平之路。为了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接受公平教育,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363.885 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656人次,投入232.941万元,为3355人次贫困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不让一个留守儿童失爱、不让一个残疾儿童失去教育的温暖,是我们的承诺,更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责任。
教育,决定着一方土地的兴衰与可持续发展。立足新起点,湖滨区教育将踏上新征程,谱写新华章,以实现教育优质公平惠民、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进,为打造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首善之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