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互联网+教育”助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22-11-25 14:26【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近年来,鹤壁市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实施“一台一网一板一园”信息化工程,实现城乡学校共上一堂课,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鹤壁智慧教育平台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推选为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荣获智慧教育专题赛三等奖。

  鹤壁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三个率先”的首要目标,整市建制创建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改革驱动、创新引领、服务发展,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实现市域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以信息化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

  统筹布局一盘棋 打造教体新高地

  鹤壁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城市整体规划,锚定整市建制创建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建立了统筹有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体系。

  精准调研统规划。针对之前数据互通不畅、平台应用杂乱繁多、管理服务体系有待整合等问题,开展广泛调研,谋划实施“一台一网一板一园”工程,以全市共建一个智慧教育平台、一张教育专网引领提升信息化软件环境,以智慧黑板、数字校园建设引领提升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市域内互联互通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服务框架。

  政策引领促协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各级政府抓统筹保障、教育部门抓组织实施、教研部门抓教学应用、电教中心抓协调服务、学校抓具体落实、教育督导部门抓评估考核”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实施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和校园首席信息官制度,全市中小学333名首席教育信息官由校长担任,开展教育信息化2.0领导力培训,鹤壁市7个县区(功能区)全部申报并核准为示范试点县区。

  加大投入强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省教育厅专项经费400万元,明确各学校公用经费中信息化经费支出不低于10%,出台《鹤壁市教育信息化2.0建设(县区)奖补暂行办法》,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2021年年初以来,共投入资金5000万余元。

  基础建设一体化 赋能校园数字化

  鹤壁市把环境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来抓,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平台、交互式教学终端、教育专网、数字校园项目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教研基础环境。

  精准调研统规划。针对之前数据互通不畅、平台应用杂乱繁多、管理服务体系有待整合等问题,开展广泛调研,谋划实施“一台一网一板一园”工程,以全市共建一个智慧教育平台、一张教育专网引领提升信息化软件环境,以智慧黑板、数字校园建设引领提升信息化硬件环境,构建市域内互联互通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服务框架。

  政策引领促协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各级政府抓统筹保障、教育部门抓组织实施、教研部门抓教学应用、电教中心抓协调服务、学校抓具体落实、教育督导部门抓评估考核”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实施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和校园首席信息官制度,全市中小学333名首席教育信息官由校长担任,开展教育信息化2.0领导力培训,鹤壁市7个县区(功能区)全部申报并核准为示范试点县区。

  加大投入强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省教育厅专项经费400万元,明确各学校公用经费中信息化经费支出不低于10%,出台《鹤壁市教育信息化2.0建设(县区)奖补暂行办法》,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2021年年初以来,共投入资金5000万余元。

  基础建设一体化 赋能校园数字化

  鹤壁市把环境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工程来抓,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平台、交互式教学终端、教育专网、数字校园项目建设,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教研基础环境。

  建设交互式教学终端。在推动电子白板基本覆盖的基础上,建设人工智能和创客实验室60套、录播教室网络互动直播教学设备183套、智慧黑板1200余套,全市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覆盖率达99.4%。在全市重大项目绩效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

  构建多功能数字校园。制定《鹤壁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基本标准》,从基础设施、网络平台、教学应用、保障机制等4个层面15个方面对标提升,建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省级数字校园标杆校34所,建成功能齐备、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市级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56所、达标校143所,全市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达标率66.9%,市直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达标率100%,全市信息化技术设施环境更加优化、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城乡同上一堂课 教学教研零时差

  成立市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领导小组,印发《鹤壁市中小学“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2021—2022年)》,各县区制定“三个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利用鹤壁智慧教育平台、录播教室、班班通设备等软硬件信息化设施,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空间限制,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互联互通,促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专递课堂推动城乡均衡。通过“中心校带教学点、强校带弱校、一校带多点”模式,采取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实现乡镇中心校和乡村教学点、城乡结对共同体学校同步上课,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短缺和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音乐、美术等国家规定课程问题。

  名师课堂助力教师成长。组织全市200余名特级教师、教学名师通过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建成城乡教研共同体119对、校际集体备课组1191个,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新形态,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解决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组织教学名师通过鹤壁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中考模拟试卷集中讲评,实现全市2万余名九年级学生同上一堂课。

  名校课堂促进优质共享。遴选办学实力强的中小学、幼儿园,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建设名校网络课堂,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实现优质学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每年组织开展市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以“深化‘三个课堂’应用、助力区域教育均衡”为主题,安排网络直播互动课堂、专递课堂和名师直播课堂3种模式教学课例20余节。

  信息素养大提升 打造智慧新生态

  鹤壁市通过推进创客教育、开展技能竞赛、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推进创客教育。开展创客教育和跨学科教育,以每校建设2至3个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VR/AR等信息化创客实验室为目标,在创客课程、创客师资、创客空间、创客活动等方面不断探索,学生参与率近30%,创建鹤壁市创客教育示范校25所、人工智能示范校10所,创建全省人工智能试点区1个、全省首批人工智能试点校8所。

  开展技能竞赛。举办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比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技能竞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基础教育网络精品课、智慧黑板创新教学优质课等竞赛活动,遴选展播共享优质课7000余节,深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有力促进了课堂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每年多名教师被评为省市教学标兵,在全省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中鹤壁市作品获奖率达70%。鹤壁科达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唯一的同时具有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培训资质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被教育部推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SDG4(教育2030)案例。

  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校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主导成立的全市智慧教育联盟,利用电子书包对“一对一”个性化学习模式进行实践和探索,10所学校成为首批试点单位,被教育部立项为全国18个共同体项目之一;鹤壁科达学校、鹤壁市第二中学、鹤壁市兰苑中学、淇滨区湘江中学等率先利用智能学习终端,探索翻转课堂模式实践应用,深度融合“教”与“学”,通过“师生”和“生生”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此外,很多学校立足实际,探索出了“三勤四环节”“6511”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下一步,市教育体育局将继续以教育信息化2.0示范创建为中心,进一步构建智能环境、丰富教育资源、创新应用模式、提升教育质量、挖掘数据价值、革新评价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鹤壁教育现代化,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