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县之力 谋百年大计 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郏县新教育

发布时间: 2022-11-25 11:44【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近年来,郏县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工程,聚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难点,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筑牢教育根基,促进教育公平。以推进优质均衡为抓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今年3月,荣获“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表彰,系平顶山市唯一。

  一、做到“四到位”抓好教育顶层设计。切实扛稳教育发展职责,在教育资金投入、学校规划布局建设、破解教师缺编瓶颈等方面,敢为教育担当,敢为教育破轨。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县委书记亲自挂帅,县长靠前调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二是政策支持到位。先后出台《郏县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县城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全县21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排查,摸清家底。三是经费落实到位。坚持把教育资金投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投资优先保障,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2016年来,累计投入教育类项目专项资金24.29亿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23.47亿元,全力支持学校建设、教师配备、教育改革、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四是管理监督到位。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及教育部门业绩考核,全县适龄儿童、中小学入学率均达到100%。扎实推进“县管校聘”,打破编制壁垒,注重因岗选人,先后交流1089人。

  二、布局“三区域”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合理布局、优化资源、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划分了“县城地区、镇级地区、乡村地区”三大板块教育布局,打造优质均衡教育教学阵地。一是优化县城。坚持拿最好的地建最好的学校。2018年来,累计在城区框架内建成第二实验中学及附属小学、八一路小学、新城小学等学校7所,新增优质学位 2.13 万个,以政府“交钥匙”向社会兑现承诺。二是均衡乡镇。每个乡镇办好1所初中、1-5所标准化中心小学,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共建成标准化中心小学80所,标准化初中20所,按照省定一类办学标准,配齐科学、体音美教学装备,实现城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三是补充农村。全面推进教育改薄,先后投入资金2.21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共完成项目学校99所、校舍类项目233个,建设改造校舍面积11万平方米。投入1.77亿元持续用于“全面改薄”,以173%的竣工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让农村孩子们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

  三、坚持“四围绕”打造优异教师队伍。一是围绕“有人教”,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实施“教师青蓝工程”,缺编就补,退一补一,多措并举补充教师队伍。6年来共招聘教师1996人,新聘教师全部分配基层一线教学岗位,推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围绕“能教好”,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先后组织学校校长、优秀教师代表到北京、潍坊和曲阜等地,采取“订单式”培训,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教学素养。三是围绕“教得好”,实施“名师”带动战略。构建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阶梯培养计划,狠抓教师专业成长,成立了13个名师工作室和4个名校长工作室,先后培养省、市级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373人。先后涌现出了“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获得者孙晓红、“河南省最美教师”王凤珍等一大批先进教师代表。

  四、上好“三种课”推进五育融合发展。坚持“质量+特色”教育,打造“有质量、有特色、有温度”的基础教育。一是上好“思政课”,严把思想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走上讲台、走进师生上思政课,在广大师生中激发了强烈的共鸣。打造了八路军豫西抗日曹沟纪念馆、广阔天地乡知青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和张良故里、三苏园等一批研学基地,教育学生爱祖国爱“郏”乡。二是上好“延时课”,提升服务质量。认真落实“双减”政策,郏县在全市率先实施“延时服务”,每学期投入财政资金480万元用于保障学校延时服务课程建设,惠及学生近3万人。三是上好“特色课”,注重多样发展。把175名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聘请为校外兼职辅导员,每周2次到校讲授郏县“饮食六绝”“叶氏剪纸”“娃娃鞋绣制”“农村传统游戏”等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郏县青少年国防教育“4+2模式”得到省军区国教办充分肯定,被确定为“娃娃学兵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