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农林学院:立德树人守初心 奋发有为担使命

2022-09-29 16:32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信阳农林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始终坚持“不忘办学初心,服务老区农林”的办学传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强化耕读教育,培育新型农林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落实立德树人,厚植“三农”情怀


  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深入发掘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目标,组织教师编写红色教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不断积累和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经验,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选修课,加强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组织师生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纪念馆、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100余场。


  强化耕读文化教育。学校建有校史馆、大别山生物多样性标本馆、耕读文化和乡村振兴展览馆等场馆,通过兴办耕读书院、发展耕读社团、建设耕读文化长廊,打造耕读实践园地,将耕读文化为重要载体,探索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获取新知,不断强化学生“大国三农”情怀教育,培养具有“知农爱农兴农”的应用型现代化人才。


  构建思政工作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健全体制,完善机制,积极构建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制定《“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三进”工作。实施“青马工程”和大别山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持续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夯实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布局新农科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多元化育人。基于信阳“农、林、水、茶”大市的市情,2021年学校启动新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农工、农理、农管、农文交叉融合,持续优化农林专业结构。主动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强化植物保护、水产等省重点一级学科和茶学等重点二级学科建设,对接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交叉类课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一批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素质农林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紧密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培养新型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一流农林“金课”。学校持续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创新性的一流农林学科课程。学校现有《动物病理学》等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茶叶审评与检验》《树木学》等9门省级一流课程。疫情期间一批教师线上教学广获好评,其中《葡萄酒酿造与品鉴》网络直播课、《作物栽培学》田间直播教学入选河南省线上教学优秀经典案例。


  加强教学组织,打造“双师双能”型名师。学校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办法等制度,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选派博士服务团、产业帮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承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形式,选派专任教师进企事业单位接受技能培训或挂职锻炼,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接受实践锻炼。设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奖励制度,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待遇,在职称评审量化积分时给予加分鼓励,支持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同时积极从行业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强化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信阳农林学院不断发挥学校特色优势,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农林应用技术研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应用在企业里”。


  科研项目持续攀升。近三年,学校共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获批厅级及以上各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各级成果近20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获国家专利800余项。


  科研平台稳步夯实。牵头组建有河南省茶产业、河南省水库生态渔业产业、河南省食药用真菌产业、河南省油茶产业、大别山中药材产业等5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地方政府联合组建了由167家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参与的信阳农林学院产学研合作联盟,承担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6个,建立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联合建有油茶、茶业、家居等产业学院3个,签约筹建产业学院9个。获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2项。


  应用型研究不断推进。学校坚持市场导向,注重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充分利用信阳市农林水茶资源富集的地域优势,建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主持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国家标准1项,制定《南湾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生产技术规范》等省级地方标准3项。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目前,信阳农林学院有省级科技特派员110人,市县级19人,省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5个、市级3个,科技副总32人,同时组建39个校级科技服务团。学校通过参与实施科技扶贫和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博士服务团、省级科技特派员精准服务产业企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老区脱贫攻坚。


  投身脱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


  在老区扶贫和服务“三农”上,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积极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学校通过科技下乡增效脱贫、与固始结对帮扶脱贫、“三农”培训提质脱贫,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科技下乡增效脱贫。学校组建了一支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下得去、能吃苦的科技扶贫队伍,开展科技下乡。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普传播工程项目,进行各类技术咨询服务、现场技术指导,帮扶农民10万余人,服务企业(合作社)5000余家。


  校地结对帮扶脱贫。从2015年开始,学校结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定点帮扶固始县段集镇乐道村。学校利用人才、专业、技术优势,为固始县20余个乡镇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选派三任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乐道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定点开展帮扶工作。学校连续两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先进单位。


  “三农”培训提质脱贫。近年来,学校面向“三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干部、高素质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等培训,培训各类学员1万余人次,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信阳农林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