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路径思考

  为持续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于7月26日至28日举办2022年度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修班。

  研修班主题论坛上,学员专家交流学习、金句频出。今天,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与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一起来听听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这为高校马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科学引领,指明了前进方向。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很多是在近几年才成立起来的,成立时间短、建设经验不足,在人、财、物等方面正在不断完善,需要经历一个成长的阶段,有些问题单靠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是解决不了的,需要很多部门通力合作。作为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利用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大好形势,加快推动马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亟待厘清的问题。

  用好文件,让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升质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就是指要全面贯彻中办、国办、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按照标准和条件进行建设,严格落实,提升质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要及时将中央和国家的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向学校党委进行汇报,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际,将相关问题提交党委会、校领导现场办公会进行研究解决。学校党委要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给予优先保障。学校宣传、教务等部门要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讲授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日常的中心工作,学院的全部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都应该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也应该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教师给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建立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聚焦党和国家重大会议、重要文件、中心工作,聚焦河南重要战略决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最新鲜的维度全面贯穿、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为党治国理政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中实现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

  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要在办公条件等硬件上达到不低于其他学院的水准,而且更要在软件上下气力。按照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准入、在职培训管理全过程,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

  学好标杆,让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协同发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发展质量,强化示范辐射,加强建设管理,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推动形成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局面。

  截至2022年3月份,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2016年以来,我国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分三批遴选确定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河南省遴选建设10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这些重点马院,马院建设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质量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氛围浓厚,也推出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名师”,具备了很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经验,是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建设的标杆。

  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一个发展整体,也是一家人。作为新建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多研究省内重点马院的建设规划、建设思路、建设经验,有共同点的,可以“拿来”学习借鉴,建立自己的标准和规划,精心设计,不断推进。同时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加强重点马院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帮扶机制,推动河南省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实现整体性提升。

  树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百花齐放

  高职院校类型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定位凸显“职业性+迁移性”,课程定位体现“思政性+专业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标准化过程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所在院校行业、职业、专业特色,开展“思政+专业”的思政课程改革,将专业元素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引入和聚合校内外理论专家、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劳动模范、能工巧匠、校友、家长等,探索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实施思政教育的路径;同时,加强对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研究,对区域文化、行业精神的挖掘,学院要积极组织教师围绕重大的现实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经验总结开展调研,提交咨询报告;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宣讲团,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