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四位一体”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 2022-08-31 09:36【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实行学生资助工作一把手工程,2004年以来,建立了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构建了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共资助学生23万余人次,资助金额达5.36亿元。受到资助的毕业生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怀揣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与崇敬,满腔热忱地奔赴祖国需要的岗位。


  一、坚持一条主线——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灵魂


  学生资助工作从表象上看是一项奖优助困的工作,再具体一点是和钱打交道的工作;从深层次和战略高度看,它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它关系到公平正义和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的认同。


  结合在多年的学生资助工作实践,自2004年以来,学校把资助工作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响亮地提出了“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灵魂”的工作理念,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实现了资助、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二、抓好两个关键环节——健全资助制度、强化宣传教育


  学生资助工作政策性强,学生关注度高,学校把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强化资助政策宣传作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既保证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又实现了学生对政策的理解、价值的认同。


  (一)健全资助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学校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及时出台落实国家、省教育厅的各项资助政策和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国家政策保障体系、学校资助帮扶体系、社会爱心助学体系的各项资助手段公正、公开、公平的评选和发放,发挥各项资助措施应有的育人效用。


  (二)强化宣传教育,普及资助政策


  学校对资助政策宣传和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入学、在校、就业的全过程。建立了专门的学生资助工作网站、印制资助服务手册、设立资助宣传橱窗,利用新生入学、奖助学金评定前、学生离校等节点,对学生广泛宣传资助政策。从2007年开始,创新性地开设了《金融、信贷与理财》选修课,让资助政策宣教进课堂,这在河南省是首家。


  三、形成三大工作特色——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延展


  (一)精准帮扶,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业


  1.困难学生认定客观公正但不失人文关怀


  经过多年的探索,河南中医药大学建立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以量化积分的形式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在校日常消费进行评价,并结合老师和学生代表的综合评议,得出综合积分,排出困难程度名次,最后由二级学院学生资助工作小组集体研究确定困难档次。在认定过程中,不掺杂任何与经济困难无关的数据;不存在学生上台演讲、投票等情况。通过量化积分,不仅提高了认定结果的准确性,更提高了同学们对认定工作的满意度。


  2.特殊困难学生实现精准帮扶


  对于认定为特殊困难档的同学、原建档立卡同学、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及失去双亲的同学,给予其最高额度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资助。对于那些失去双亲的特别困难学生,学校更是免除其全部学费。使在校孤儿感受到学校、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免除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安心完成学业。近五年,学校已为64位失去双亲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50余名革命老区学生免除了大学期间的全部学费。对于在校期间,因家庭突发变故、个人突发意外或遇天灾人祸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发放临时困难救助补贴等,帮助其度过时艰,尽快回归学业。


  为了做到特困学生的精准帮扶,从2004年至今,学校一直坚持家访制度,利用寒暑假由全体学工人员参与,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孤儿进行家访,实现了学校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使学校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和实际困难程度。对于在校期间,因家庭突发变故、个人突发意外或遇天灾人祸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困难,通过给予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或者发放临时困难救助,帮助其解决一时的困难,让其能够安心学业。


  3.国家助学贷款兜底保证应助尽助


  河南中医药大学实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双轮驱动”,建立了规范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制度,实现应贷尽贷,贷后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形成了具有河南中医药大学特色的“八化”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法,即工作队伍专业化,政策宣教常规化,操作程序规范化,全程服务温馨化,管理水平绩效化,激励约束显性化,不断探索科学化,诚信教育特色化。2005年至2021年底,共审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94亿元(高校2.75亿元,生源地1.62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29万(高校4.35万,生源地2.55万)人次,贷款覆盖率达35%以上,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二)选树典型,引导广大学生争相向先进效仿


  学校建立了培养和推选先进典型的机制平台。一是发挥国家奖学金引领作用。国家奖学金规格高、额度大、激励作用强,是学校最高级别的奖励。为了更好地扩大国家奖学金的影响力和激励教育作用,树立先进典型,实行国家奖学金全校公开评审答辩制度,把国家奖学金授予全校最优秀的同学。在国家奖学金评定中,首先确定了德育为先、学习为重、全面发展的评审原则,通过全校公开评审,不仅把国家奖学金授予给了全校最优秀的学生,而且为其他学生提供了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为全校学生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二是打造学校培育典型平台。通过建立每年一届的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评选机制,设立“诚信自强之星奖学金”和两年一度的“感动校园年度人物”评选机制。三是丰富社会资助形式。通过与宛西制药合作设立“张仲景奖助学金”联合三九医药开展“三九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及奖学金评选”,设立“梁树森助贫奖学金”,联合开展“大学生敬老孝亲先进典型及奖学金评选”,设立“最美大学生长甲奖学金”、“济人奖学金”、“康仁堂奖学金”、“青囊奖学金”等。


  通过对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和先进事迹宣讲活动,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这些机制,在保证老典型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又促使新典型层出不穷,向先进典型学习,向优秀学生看齐,已经成为一种校园风尚和全体同学的主流意识。


  (三)搭建平台,打造优秀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


  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实施了学生资助工作专员制,明确专员工作职责,加强专员技能培训,支持专员学术研究,关心专员职业发展。通过参与学生资助工作,锻炼了专员们各项政策把控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大家的政治责任意识,锻炼了大家的细心、耐心和统筹协调能力,锻炼了大家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增强了大家的责任心。


  2009年,学校创新勤工助学形式,以勤工助学形式为资助专员配备学生助理,通过以助理形式让学生参与学校资助政策的实施,让学生明白资助管理工作的主导与初衷,更能体会到学校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灵魂的内涵。学生助理们在服务师生的过程中,自己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铸就四项累累硕果——彰显良好的资助育人成效


  (一)资助工作连年全省优秀


  2005年以来,连续十五年获得全省高校资助工作考核优秀等次,并九次名列全省高校第一名;2006年以来,在河南省大学生“诚信校园行”系列活动中,连续十次获得全省优秀组织奖;2006、2012年受到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银监局的联合表彰;2010年,《铸爱心工程育诚信英才》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2015年,《从白云到白云朵朵》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7年,《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十五年的爱心接力结硕果》获得河南省首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2018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先进推荐学习单位,获得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品牌。2019年,《二十载辛勤家访路 一枝一叶总关情》获得河南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


  (二)受助学生典型不断涌现


  受资助学生中在全国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王一硕、全国“优秀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的影响下,涌现了一批批叫响河南、影响全国的大学生先进典型,带弟弟上大学的张瑞娟,带生病父母上学的王总辉(现已毕业被招募为新疆和田地区公务员),身残志坚、发奋读研的荆晶、崔家康等多位自强典型,有12名同学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抗疫最美逆行者朱海秀、参加郑州“小汤山”医院建设的朱顺超、做中医药研究和创新的传承人河南省第四届最美大学生秦中朋、抗灾抗疫的退役复学学生余潜、深入一线参与疫情防控的汪吉奥、阿布都等。有近百名毕业生为感恩国家资助选择做西部志愿者。


  (三)媒体关注社会广泛好评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河南中医药大学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国家开发银行总行、北京、山西、长春等省市有关单位到学校交流工作。特别是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到河南调研中,专家组对河南中医药大学“突出育人中心,注重典型宣传,奖优重素质,助困更精准”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四)资助研究提升育人水平


  围绕学生资助工作,完成国家、省级学生资助科研课题12项,其中《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发掘机制研究》获得教育部思政专项并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出版“榜样、引领、出彩、追梦”系列著作四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有效地提升了工作层次,推动了资助育人工作的良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