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新时代马院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2021年6月4日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这两个主要文件的学习,思考“破五唯”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个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事情。

  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 以铸魂育人为神圣使命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实质是要克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业是“明道”“传道”,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之“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道”,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站在道义的高度,明共产主义者的大德,做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其中“六个要”中的“人格要正”,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八个相统一”中的“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机制立场,做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为此,必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以学院内涵建设为核心 以学科高质量发展为目的

  内涵、质量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只是“看上去很好”,不能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就“五唯”中的“唯论文”来说,不是说论文不重要,而是说发表出来的文章质量到底好不好、水平高不高,是不是对学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或者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所实质性的贡献,必须突出质量导向。

  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的论文评价,就是要引入代表作制度,而不是简单地看论文发表的报纸或刊物的所谓级别,不能机械地数一数论文发表的数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学校,包括我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都要求学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有论文发表,这一项制度是要考虑废除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主要看该学生提交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如何,而不是在什么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搞好教学为本分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大行其道,在“五唯”指挥棒的引导下,部分高校教师“误入歧途”,非常热衷于发论文、做项目、争奖项,这样做也为个人获取了帽子、位子、票子等现实利益。必须看到的是,这样做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教学在高校中逐渐丧失中心地位,部分教师不再把主要精力花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学生培养的使命渐渐被淡化,教书育人的初心被遗忘,教育这一良心的职业变了味道。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比较普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是必须亟待扭转的偏向。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聘中,更加注重教学业绩的权重,只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不再设置科研开发型,就是一项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