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统筹推进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贯通衔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构建纵向贯通、系统科学、有机衔接、螺旋上升的思政课教育体系,切实提升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1.理论强基
学院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研究,先后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并承担多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任务。
一批课题聚力探究。基于实践初步总结的“河南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获批2021年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CPBN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获批2019年度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研究”获批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获批2017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机制研究”获批2019年度省教改项目。
承担培训汇聚队伍。2020年9月,承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暨培训工作会,时任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郑邦山现场主持召开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座谈会。承担2020年省培项目——“初中道德与法治”及“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班,2020年、2021年新乡市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2021年新疆哈密市思政(德育)主任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班等,累计培训中小学思政课教师2000余人。
2.名师引领
学院拥有11位博士生导师,教师中6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马福运教授被授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参加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学院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活动。
马福运、马二杰等16名教师被聘为新乡市中小学思政课校外辅导员。有40余人次到新乡市十六中、封丘县獐鹿乡中学、新乡市铁一小、新乡市凤泉区大块镇中心小学等中小学做专题讲座。
蒋占峰参加新乡市第十四届校长论坛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1名学院教师和5名研究生做思政课教学展示。多次应邀到中小学指导思政课教学,带领马院师生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设计实施“同课异构”活动。
3.协同共进
学院积极与新乡市教育局和部分中小学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
与新乡市教育局联合筹建新乡市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协调)中心,办公室设在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福运和蒋占峰两位教授兼任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中心的职能是统筹推进新乡市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就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开展前瞻研究、评价指导、工作研讨、经验总结、问题研判等理论与实践工作。
在新乡市第一铁路小学、新乡市实验小学、河南师范大学实验学校等学校挂牌成立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基地”。
建立特色鲜明的一体化共享实践基地。魏巍中原名师工作室、剧爱玲名师工作室、河南师范大学附中附小、新乡市十中、安阳市殷都区幸福路小学、济源市济渎路学校等教研教学基地,红旗渠干部学院、焦裕禄干部学院、愚公移山干部学院、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等战略合作单位,刘庄、唐庄、裴寨、回龙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共同体,齐心协力服务于河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4.同辈教育
从学院优秀学生中选拔组建大学生宣讲团,开展“大手拉小手,一起跟党走” 系列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活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优势,以实践育人为目标,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党史学习教育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推进相结合,通过“党史小故事”讲述“爱国大道理”。实践效果突出,被学习强国、河南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四维着力
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优势和辐射作用,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应在现有工作基础上,逐步实现从分散试验到顶层设计、从个别自发到全员自觉、从自筹响应到制度保障的转变。
1.教学研究一体化
组建不同地域、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教师在内的教学研究团队,针对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深入研究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的内在逻辑和教育规律,开展学术研究,申报研究课题,发表学术文章,撰写学术报告等。
2.集体备课一体化
建立大中小思政课集体备课立体机制,从纵的方面讲,开展“1+N”结对共建,以高校马院为依托,每所高校结对1—2个县区和若干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从横的方面讲,推动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备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建设“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以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为载体,推动集体备课信息化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为载体,以教师自主学习、系统提升、持续发展为导向,完善线下集中培训、在线培训、校本研修融合的混合式培训,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研活动融合,优化教师自主发展机制。
3. 教学资源一体化
组建专门管理机构、研究团队,深度挖掘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资源,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育联动,共建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合共同体,协同多方资源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持保障。
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系沟通渠道,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了解。建立思政课教师“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推动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的教师互动交流机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
4.考核评价一体化
探索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明晰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的内在逻辑,健全思政课学段分类管理和整体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学段思政课阶段性发展规律,分层分类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考核评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推行联动考核,加强各学段联合考评,科学制定符合思政课一体化管理的考核标准,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层层推进,逐步建立各学段思政课学科考核、效果评估、师资评价的考核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