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河南“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观察

发布时间: 2022-08-17 11:42【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河南“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观察


  2021年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工作目标。


  号角吹响,足音铿锵。“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我省注重“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强化省级统筹,完善体制机制,分类精准施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年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教育良好生态逐步构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关于我省“双减”工作实施成效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是90.9%,学生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是95.9%。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千家万户。


聚焦“三提高”,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安阳县白璧镇北白璧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里,科学教师冯彦华带着孩子们组装简易滑轮;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师生走进巩义市博物馆,体验石刻拓印……今年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不再沉浸于“题海”、奔波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在更多元的实践作业中经历更多彩的暑假生活。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一年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聚焦“三提高”,积极推进校内教育提质增效,切实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学足学好。


  针对学生在校内“学不饱”“学不好”等现象,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细则,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制定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与考查方法,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确保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育信息化是服务“双减”政策落地的有效方法。位于大别山区、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的信阳市、安阳市、南阳市部分县、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加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郑州市通过常态化“同步课堂”,实现“云端同上一堂课,城乡孩子共成长”,让地处偏远山区黑虎庙小学的孩子们与经开区实验小学的孩子共上一堂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遴选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新策略和新模式,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作业设计不断优化。


  南阳市邓州花洲实验小学探索学科特色综合实践性作业,按照“‘读’出来的语文素养、‘做’出来的数学思维、‘玩’出来的英语魅力、‘创’出来的科学基因、‘绘’出来的美育启蒙、‘动’出来的健康体魄”思路,设计个性化作业,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减负不只是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关键是减少机械、重复、无效的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为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全省各县(市、区)普遍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全省2.2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作业时间控制达标等9个方面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99%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较“双减”前提高了50.53个百分点。


  各地在优化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总量监测、分析诊断和评价反馈等方面,也形成了一些经验。许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管三精一辅导”的作业管理模式,被教育部确定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作业管理的典型案例;济源示范区教育局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能力指向和素养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作业设计规范。


  ——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开启“官方带娃”新模式。


  课后服务时间,郑州经开区瑞锦小学的孩子们走出自己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参与到了学校的各项社团活动中。这些课程由学校体艺专职教师和有资质的校外专业教师担任,采用学生走班、教师走班、课程走班的形式,实行每生一课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选择。


  为解决“四点半”放学难题,我省实行课后服务“5+2”模式,全面规范中小学校学生社团管理,提倡开展校内丰富多彩的特色社团活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广阔舞台。各地各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也纷纷开展了文艺体育类、阅读类、科普类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注重做好作业指导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


  目前,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已实现“三个100%”:100%提供课后服务、100%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100%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学生人数879万人,教师参与人数53.21万人,聘请校外专业人员数1.36万人,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为94.0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县(市、区)比例达到100%。


紧盯“三严格”,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双减”成效如何,家长的感受最直接。


  “原来一到周末,就得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既耗钱又耗精力。现在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多陪伴孩子,多关注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张女士说,“双减”政策有助于家长从“鸡娃”“内卷”的思路中走出来,缓解教育焦虑。


  培训乱象是顽瘴痼疾。一年来,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不断巩固、隐形变异违规学科培训现象显著减少、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监管机制逐步完善、培训机构资金监管提质增效、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平稳有序。去年年底,全省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线上学科类机构压减、学科类资金监管、地市政府指导价出台实现“全覆盖”。今年6月,全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资质审核、预收费纳入银行监管等工作实现“全覆盖”,动态完成率均达到100%。


  ——严格审批登记,培训机构大幅压减。


  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100%,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由6694家压减至462家,压减率93.1%。省教育厅联合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开通审批注销“绿色通道”,加快推进“营改非”工作,462家学科类培训机构100%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省发改、教育、市场监管三部门联合发文,推动全省各地区全部出台政府指导价,正在营业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收费100%实行政府指导价。出台文化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管理指南,推动非学科培训机构重新审批(审核)登记。


  ——严格风险管控,校外培训逐步规范。


  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出台《河南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暂行规定》,明确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纳入银行监管的方式和范围,有效防范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风险。截至目前,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纳入银行监管工作,动态达到100%。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全面落实教育部、应急管理部《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管理九项规定》,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加强联合监督检查,进一步压紧压实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责任和主体责任,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外培训机构安全责任体系。


  加强平台推广应用。全面推广应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郑州、焦作、洛阳相继开启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线上监管,交易资金可以通过银行实现准确、实时的监管和划付,实现了我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线上监管业务“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和校外培训机构提供了高效、安全、便捷的资金监管服务。


  ——严格日常监管,校外治理成效显著。


  开展“校外培训整治攻坚年”活动,将校外培训治理纳入省纪委监委《2022年集中整治“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工作方案》重点事项,对“双减”工作持续推进作出系统安排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围绕“假注销、真运营”等“七看”,推动校外培训监管规范化、精细化。开展“监管护苗”和“清朗”专项行动,建立健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联合检查工作机制,依托“县包乡镇、乡镇包社区、社区包小区、小区包楼长”四级包干制,织牢“隐形变异”培训“高压网”。今年以来,累计排查校外培训机构22780家次,查处隐形变异违规培训1339起,持续巩固了治理成果。


  洛阳市教育、文旅、科技、体育、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对全市教育培训、教育咨询、托管等市场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平顶山市探索建立“两线四级”网格化校外培训监管体系,严厉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开封市在全市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发挥专长,全员上阵显担当,采取“日查+夜查”等方式,保证每日检查全覆盖。漯河市明确16个部门的监管职责,采取集中检查、分组检查、推磨式检查等方式强化监管成效,暑期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受理的问题线索全部完成核查处理。


注重健全机制,广泛汇聚各方合力


  “双减”始于教育但不止于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纯从教育系统内部推进减负,或者说单靠教育部门推动“双减”,无法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需要广泛汇聚各方合力。


  ——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省市县同频共振、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我省成立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共同担任组长,省教育厅、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24家单位为成员的省“双减”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双减”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全省“双减”工作会议,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传导责任压力,推动“双减”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全省各地参照省级模式,全部建立了市级“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同频共振。


  ——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有力、环环相扣的“双减”政策密集出台。


  省教育厅制定《河南省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完善质量评价制度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不合理的评价导向。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确定了郑州市金水区等37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出台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的系列文件,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省教育厅会同发改、市场监管、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出台课后服务、“营改非”、“备改审”、资金监管、消防安全管理等政策文件58份,积极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形成了覆盖校内校外全过程、全链条的政策制度体系。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全社会关心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


  坚持家校社协同联动,出台我省中小学家访、家长学校、家委会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媒体宣传等方式,广泛讲解“双减”政策。省教育厅在官方平台、《教育时报》开设了“‘双减’进行时”“‘双减’校长谈”“‘双减’在行动”等专栏,对各地各校工作经验、亮点进行全方位报道。举办“河南省推进‘双减’政策落实家庭教育系列讲座”,漯河市在《漯河日报》综合板块设置“双减”宣传专栏,三门峡市录制19期“双减”工作“局长谈”“校长谈”宣传视频,引导更多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育人观,凝聚了持续推进“双减”工作的强大合力。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双减”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1年内‘有效减轻’已画上圆满句号,要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推动‘双减’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3年的‘成效显著’奠定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