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打好五张特色牌 厚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秉承“人才团队—重大项目—一流成果—创新平台”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思路,以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为突破口,着力强化服务决策能力,主动打破观念围墙、校园围墙、体制围墙,积极探索社科科研范式改革,打造“能源经济牌”“应急管理牌”“太极文化牌”“乡村振兴牌”“生态文明牌”等“五张特色牌”,走出了一条极具理工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道路。
瞄准绿色发展“双碳”目标,打好“能源经济牌”。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国家煤炭工业重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基地,近年来,学校围绕河南省“双碳”政策体系、能源结构调整、能源绿色开发、绿色低碳消费等,以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为依托,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居民绿色消费的监管体系研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3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同时,积极围绕地方和企业现实需求,开展精准咨询和应用对策服务,承担了“中原城市群2030碳达峰方案研究”“‘双碳’背景下传统能源企业绿色发展规划与实施路径”等21项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企业节能对标管理研究”“装备制造企业能源效率提升研究”等10余项成果和决策建议被有关政府和国内大中型企业采纳。
聚焦时代命题先行先试,打好“应急管理牌”。学校作为我国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办学的先行者和探路者,早在2005年9月就开始招收“公共安全管理”本科生;2010年3月,在全国较早成立应急管理学院。近年来,学校围绕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府际应急协同治理机制、食品安全治理的三维模型、过度应急形成机理与防控机制等学术前沿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积极推进以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为核心和特色的学科建设。深度融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参与修订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国家标准,起草河南省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主持广东省政府避难场所规划和应急管理示范区指标体系设计工作;承担了河南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以及省内外多个省辖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创立“应急知识中原行”品牌,为新疆哈密、江苏南京、广东梅州等地和河南省18个省辖市开展应急管理业务培训,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需求。
致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好“太极文化牌”。河南理工大学位于太极拳发源地焦作,多年来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围绕太极拳文化内涵阐释、太极文化产业开发路径、中国武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问题,深耕不辍,建成河南省第一个专业聚焦太极文化研究的体育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太极文化研究中心。坚持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同频共振,深度融入地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太极产业与体教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太极文化对外推广传播,与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太极拳文化教育合作交流;连续15年承办6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打造出国内外太极拳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论坛。培训社会各界太极拳师资超千人,有效促进了太极拳文化在国内外发扬光大。
凝聚四股力量专业赋能,打好“乡村振兴牌”。与焦作市人民政府、中国农业银行河南分行合作共建中原乡村振兴学院,依托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等专业力量,积极参与焦作多个村庄旅游发展策划,编制舞钢市尹集镇“颐养特色小镇”规划及实施方案,以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河南省首批高校新型品牌智库建设单位“太行发展研究院”,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围绕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村庄建设规划,为温县(黄河街道)单位等提供常态化陪伴式咨询服务。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市县乡(镇)空间规划研究与服务,在鹤壁、三门峡、周口、武安、延川等地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用性村庄规划100多项。以“草帽教授”陈兴义为代表的教授博士乡村服务团队,深入传统村落,发挥设计专业优势,为乡村“塑形”“铸魂”,将十二会、北西尚、九渡、寨卜昌等昔日的贫困村,打造成如今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网红村。学校发起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高层论坛”成为聚焦黄河中下游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现实问题的重要学术交流阵地。
发挥特色优势精准聚焦,打好“生态文明牌”。学校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测绘科学与技术“双一流”创建学科的引领作用,协同地理学、土地管理等学科,精准聚焦“国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利用粗放”等突出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培育建成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流域耕地保护与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和“矿山时空信息与生态修复”自然资源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先后参与河南省土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空间规划编制试点、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全域土地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
(河南理工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