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教育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濮阳市教育局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拓展“两个平台”、推进“三个建设”、强化“四项保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拓展人才培养、发展“两个平台”
拓展人才培养平台。依托濮阳优势产业,实施“引企入校”“引校入园”“办校进厂”,把中职专业设在“产业链”上,拓展人才培养平台。2021年,濮阳市7所中职学校与郑州宇通、海马集团等14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投资6300余万元新建12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室。2022年,重点建设1-2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筹备开设氢能、新能源电池等相关专业,2023年实现首届招生。“十四五”时期,将整合市域内职教资源,支持、引导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濮阳市农林职教联盟、濮阳医专牵头成立濮阳市康养职教联盟、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濮阳市新能源职教联盟,构建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职业教育创新平台。
拓展人才发展平台。加强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学,落实职教高考制度,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评价方式,鼓励有意愿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专科、本科对口升学,增加人生出彩机会。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与人社部门合作推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职学校全覆盖,今年要在全市中职学校建设12个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完成2万名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取证任务。
二、推进院校、专业、教师队伍“三个建设”
加快院校建设。推进中职学校扩容提质,2022年争取3-4所学校通过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省级验收,在市城区谋划建设在一所校生不低于6000人的中职学校。实施专科教育提升计划,2022年要争取濮阳科技职业学院获批,并实现首届招生;“十四五”期间,支持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濮阳医专、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级高水平职业学校或高水平专业,推进濮阳艺术职业学院(依托濮阳杂技艺术学校设立)和濮阳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实施本科教育突破计划,启动创办独立本科濮阳工学院,力争2023年新校区建成投用并正式获批成立,填补濮阳市无独立本科院校的空白;推进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工作,支持其先期申报部分本科专业,后期对照设置标准全面提升办学条件,谋划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谋划与知名民办本科院校合作举办民办艺术类本科高校。
培育特色专业。濮阳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培育应用化工技术、药品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河南省高水平专业群、河南省特色专业,倾力打造化工与新材料学院,唱响大数据品牌,建设智能制造和新能源学院、乡村振兴与现代服务学院品牌专业。濮阳医专紧盯基层民生产业紧缺领域,加快布局养老、托育、家政、社区工作等极具发展潜力的专业。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石化产业,着力发展石油工程技术、油气智能开采技术、石油化工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精细化工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等6个特色专业。濮阳市杂技艺术学校突出杂技特色,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以濮阳市职业中专、濮阳县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国家级中职学校为代表的中等职业学校,立足市县产业特点和县区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重点培育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幼教、旅游、全能焊工等特色专业。
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通校企(科研院所)人员双向流动渠道,聘任专业技术人员、产业技术精英为职业院校教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破解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今年,要建设1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教学创新团队;支持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特色专业,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多家企业深度合作,与濮阳本地石油化工企业深入对接,聘任企业在职、退休的专家型技术人才为专、兼职教师;引导濮阳医专与濮阳市人民医院、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濮阳市中医院等省内外三甲医院,以及县区医院合作办学,聘任名医名家为专业教师,将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三、强化党的领导、资金、质量、环境“四项保障”
强化党的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落实公办职业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民办职业学校党组织政治功能,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强化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应当落实生均经费拨款制度,不得以学费、社会服务收入冲抵生均拨款。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可适当高于当地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学校应不低于1.2万元,同时,确保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广开职业教育资金筹集渠道,鼓励引导资本投资职业教育。
强化质量保障。研究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突出就业导向,重点从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等方面对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人才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引导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强化环境保障。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坚决纠正“唯学历”“唯名校”招聘用人导向,保障技术工人待遇,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
(濮阳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