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创新构建“134”工作格局 共绘网络育人“同心圆”

2022-04-07 17:44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当前,网络已突破了课堂、求知的传统边界,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网络育人的重要性,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年来,洛阳师范学院主动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大势,强化互联网思维和“过关意识”,创新构建“134”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构建网络育人体系、打造网络育人矩阵、丰富网络育人产品,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了“活水”,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一、聚焦“一盘棋”,将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统”起来


  搭建网络思政建设的顶层框架,打造网络育人共同体。


  坚持制度规范。学校坚决贯彻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网络育人工作部署要求,成立校、院两级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校网络教育资源,明确“统一领导、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强化队伍”的网络育人思路。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网络育人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出台新媒体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等配套机制,构建起“学校、院部、学生社团、班级、个人”五级工作纵横矩阵。


  坚持理论先导。每年投入专项经费20万元,立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研究,为网络思政工作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高校抖音短视频思政教育研究——以河南141所普通高等学校为例》荣获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坚持示范带动。在全校9个二级学院开展“融媒体+育人”试点单位建设并给予经费支持,引导试点单位立足思想引领的“圆心”,以提升网络育人质量和成效为“半径”,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和特色优势创作网络思政精品,带头画好网络思政“同心圆”。


  二、建强“三类平台”,将网络思政育人矩阵“搭”起来


  把握网络思政的人文属性和教育张力,壮大校园思想文化阵地。


  突出“融”的手段,合理布局校园新媒体矩阵。学校在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平台基础上,自2013年起陆续开通以“2微(微信、微博)+3短视频(抖音、快手、视频号)+2号(顶端号、今日头条号)”等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并于2019年成立校融媒体中心,重构“策、采、编、发、评”一体化业务流程。同时,建立全校新媒体联盟,将校内各单位、群团组织、教师团队、学生社团名义开办的新媒体平台纳入新媒体联盟,通过登记备案、定期联动、每月排名、年底考核等措施,畅通共享信息渠道,形成点面结合、同频共振的新媒体矩阵。


  突出“特”的优势,精心打造河洛文化主题网站和项目。近年来,学校植根河洛大地,充分利用洛阳地域文化资源,构建以河洛文化为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先后精心打造了“河洛星辰”“河洛人”“艺术河南”“博雅艺术教育”“武术河南”“河洛文化数字图书馆”等一批网络文化精品网站和项目,网络文化育人成效显著。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河洛星辰,开设《红色经典》《辅导员在线》《沟通无限》等栏目,建立思想理论学习与研究资料库、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融思想教育、专业知识、人文素养为一体,打造健康向上的信息传递新媒介。


  突出“红”的基调,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平台。针对豫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基地分布零散、红色文化蕴涵精神内核挖掘不够、保护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学校运用数字化技术积极开发建设“豫西红色基地联线”网络平台,实现了红色基地资源聚合效应,创新了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丰富了学校网络文化内涵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


  三、用好“四种形态”,让网络思政育人产品“丰”起来


  通过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无缝衔接和共同发力,让学生“知行致远”。


  “外出研学+融媒体”,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2021年,学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分批次组织师生赴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洛八办”开展党史情境教学的基础上,以“洛八办”馆藏、展品等为依托,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在学校融媒体平台推出后反响强烈。


  “实践体验+深化学习”,深挖本土教育资源。2021年学校依托校内中图期刊创刊号博物馆,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经典党刊创刊号展,展出不同时期、各个地区党刊创刊号1000册。展览面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开放,成为拓展党史研究、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载体和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网红打卡地”。学校按照“线下走读体验、线上深化学习”的理念,在融媒体平台推出《创刊集结号》专题栏目,录制由期刊创刊号收藏爱好者李纪从等专家指导、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创作的短视频,分期讲述《共产党》《红旗》《向导》等党刊创刊号的创刊背景、创刊意义、发展脉络及相关党史故事,进一步拓展延伸了党史知识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艺术实践+展演展播”,在角色代入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发挥学校艺术剧团、社团多的优势,组织师生演绎“舞台上的思政课”。推出“音乐厅里的百年党史”“诗词里的百年党史”等活动;组织师生演出歌剧《长征》《党的女儿》,原创话剧《李翔梧·英名永存》,并利用融媒体平台“洛师广电”全程直播。师生在参与改编和演出的过程中,通过重现与演绎,由历史的旁观者、聆听者化身为参与者、亲历者,润物无声地完成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思政课。


  “朋辈教育+融媒体”,充分发挥身边榜样教育示范引领作用。近两年,学校积极落实疫情防控有关要求,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示范工程——永信班日常开展的“青马分享会”“永信大讲堂”从线下搬到线上,在“青音嘹亮”微信公众号开设《永信青年讲述战“疫”故事》《永信青年讲述党史故事》等专栏,每周推送两期,每期讲述一个战“疫”、党史故事。让同学们在故事的挖掘、选取、讲述中体悟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中国优势。同时,充分发挥永信班学员火种、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用声音传递正能量,激励激发更多青年学子把感动化作力量,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深入。


(洛阳师范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