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311号提案的答复

教政复字〔2021〕60号

2021-10-29 10:59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徐惠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对人民群众要求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工作,我省教育生态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工作保障。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扩充义务教育资源项目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切实解决大班额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政策措施。今年5月,又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增加教师编制、提高中高级职称比例和农村教师收入等方面出了许多实招。

  二、合理配置资源,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我省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机遇,多措并举,陆续实施“全面改薄”五年规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有效改善了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14-2018年全省“全面改薄”五年已累计投入资金311.43亿元,为1.79万所中小学校建设校舍面积1772万平方米,建设室外运动面积1391.7万平方米,为1.96万所学校配备价值56.45亿元的设施设备,惠及643.09万名中小学生。全省有35036所(含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48%。2017年、2018年每年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对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奖补。各省辖市、县(市、区)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7和2018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小学近1500所,完成了到2018年底每个县至少有一半的乡镇新建、改扩建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目标任务。这项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2019-2020年,我省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投入资金105.67亿元,其中,中央专款53.49亿元,省级财政资金10.63亿元,省以下各级财政资金41.27亿元,其他资金0.28亿元。2019年新建、改扩建和修缮校舍建筑面积207.3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25.16万平方米,生活用房74.56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7.62万平方米),购置图书186.38万册,购置计算机2.49万台,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资金6.47亿元(其中用于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及专递课堂、同步课堂设备0.71亿元),购置课桌凳27.87万单人套,学生用床8.55万单人张。强力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城镇义务教育大班和超大班占比分别下降5.17和1.15个百分点,超大班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超大班占比分别下降21.2、7.36个百分点。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增普惠学位36万个,学前教育普及率达90%,普惠率进一步提升,“入园难、入园贵”进一步缓解。去年12月,全省158个县(市、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配置日趋均衡。一是我省根据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原则上每三年核定一次。盘活存量,优化结构,采取调剂、补充、压减、引进等方式保证教师需求。加大跨地区、跨层级、跨行业调整力度,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优先满足教师队伍需要。二是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深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引导城镇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乡村和薄弱学校流动。持续开展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对口支教。实行学区(乡镇)内走教制度,当地政府可给予相应补贴。逐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工资性补助标准。深入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持续强化以“特岗计划”为主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持续推进省级示范性和标准化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构建起高校、远程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优质中小学“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学校校长、教师特别是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增强乡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同条件城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00、500、800元;此外,对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乡镇工作补贴,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可以叠加享受补贴。启动实施乡村教师“两类房”项目,为农村教师住得下、教得好、留得住创造良好环境。

  四、关爱特殊群体,教育公平不断巩固。全省已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社会、学校、家庭积极参与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适龄少年儿童和符合跟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全部免试免费就读公办学校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特殊群体受教育动态监测机制和普查登记制度。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探索“爱心家庭”、“留守儿童之家”等管理模式,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渗透,互为作用,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帮扶计划,使每个需要特殊关照的少年儿童都得到应有的帮扶,使其在学校能够坚持完成义务教育。2019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5%,超出国家平均水平。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84.47万人,实现了“应入尽入”。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生187.79万人,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关爱。

  五、不断改革创新,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一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内在活力与内生动力,积极推动改革创新。2018年在许昌市就推进校长职级改革、教师“县管县聘”改革、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等进行了试点改革,取得了较好成绩。2019年召开全省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进一步推广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果。二是加快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推行“名校+弱校”、“中心校+村小”、“学校联盟”、“学区制”、“一校多区”等办学模式改革,采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焦作市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名带新”模式,先后组建义务教育集团97个,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带动223所城乡薄弱学校提升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效,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郑州市在市区划分24个学区、组建9个学区共同体,推进学区、教研协作区衔接融合,不断缩小校际间办学差距。三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许昌、濮阳开展考录模式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开展首批93所综合高中班试点,为初中毕业生升学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命名了58所多样化发展试点学校,评选了30所省级示范校。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构建绿色评价体系,建立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全省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教室总数的比例达到84.6%,建成“专递课堂”1400多个,教研(备课)协作组3.6万个。积极利用“互联网+”发展理念,通过购买引进、汇聚整合等多种方式,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学科教学资源。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由单个学校的独立建设发展到区域层面的协同推进、合作共享。

  六、严格规范招生,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多年来,我省以促进公平为导向,化地方政府和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责任,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标,多措并举,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返校热治理工作。一是实行招生信息“八公开”制度,公开招生方案、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报名条件、录取结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制度。二是严格落实公民办同步招生。2020、2021年全面实行公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的规定,将民办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不挑生源、不考试、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坚决遏制住掐尖招生行为。三是推进招生信息化管理。开发建设了“河南省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要求各地依托学籍系统和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开展学生基本信息采集,和招生计划、招生范围、录取信息发布等工作,全面实行阳光招生、规范招生。四是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问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各地对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压实责任,完善措施,畅通违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严厉处理学校违规招生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

  近年来,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布局不合理、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整体投入不足、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您的建议非常好,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是科学规划。督促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制定布局规划。按照“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根据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认真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充分考虑学校辐射半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等综合因素,高标准超前规划农村中小学校点,合理地新建学校,严禁重复浪费上项目和短期规划办教育,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加强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改造现有的一些学校和教学点,使其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解决农村边远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问题。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让农村闲置的学校土地、校舍得到合理利用,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

  二是加大投入。坚持好法定增长、教育费附加等政策,建立教育投入动态监测和约谈机制,确保完成“两个只增不减”目标。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探索拓宽融资渠道,扩充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供给能力。持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确保每个乡镇办好1-2所公办幼儿园。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建设一批乡村温馨校园。加强城镇中小学建设,增加公办学位供给,满足群众就学需求。

  三是补齐短板。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我省义务教育学校的短板,要重点保障,兜住底线。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针对两类学校特点,合理确定两类学校校舍建设、装备配备、信息化、安全防范等基本办学标准,公共资源配置对两类学校重点保障,切实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加强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切实保障两类学校正常运行。要摸清底数,对照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四是注重质量。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化为纽带,以农村社会大课堂为支撑,推进乡村教育的“课堂革命”。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采用更加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充分利用卫星、光纤、移动互联网等,加快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要求,提供丰富优质在线教育资源,保障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

  五是深化改革。探索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绿色评价等灵活多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推进乡镇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教师统筹配置机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及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紧缺问题。形成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机制,以管理促发展、向管理要质量。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河南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多提宝贵意见。

2021年5月24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