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351号提案的答复

教政复字〔2021〕18号

2021-10-29 09:16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李政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我省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指出我省目前存在的择校热、大班额、各地市基础教育水平相差较大、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并针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城乡学校差距逐步缩小,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凸显。

  一、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扩充义务教育资源项目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政策措施。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增加教师编制、提高中高级职称比例和农村教师收入等方面出了许多实招。

  二是合理配置资源。在加快推进“全面改薄”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求每个乡镇都要新建、改扩建1—3所标准化的寄宿制小学。“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城镇中小学校406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所,新增城镇学校学位320万个。教育部在我省召开了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省“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经验做法。

  三是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2016年重新修订并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豫政办〔2016〕129号),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6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不低于基准定额的标准补助公用经费。在此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每生每年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统一城乡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并且全覆盖。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河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豫编办[2016]186号),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特殊教育学校为1:3。对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工勤和教学辅助等岗位,纳入当地政府购买服务。2020年,所有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拓展乡村教师补充、交流渠道,完善乡村教师补充倾斜政策。以培养小学全科教师为载体,实施省级免费师范生教育,每年招生3000名,实行“县来县去”,定向免费培养。实施“硕师计划”,每年为农村学校培养一批教育硕士研究生,吸引高水平师资到农村任教。组织实施“两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每年选派2500名左右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对口帮扶支教。扎实推动城乡教师交流轮岗。通过学区一体化管理、对口支援、走教等方式,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0%以上,其中骨干教师达到20%以上。同时,每年选派3000名左右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支教。搭建乡村教师成长平台。持续推进省级示范性和标准化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构建起高校、远程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四位一体”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扩大优秀乡村教师宣传力度,弘扬高尚师德,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在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师德标兵时,向一线乡村教师倾斜。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建立了保障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联合督查机制,继续落实好国家对集中连片特困县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的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并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在实施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国家项目的基础上,加强我省教师两类房建设,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住宿问题。抓保障机制。

  五是加快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开展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专项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成效显著。积极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深入推广“强校带弱校”、“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建立了多样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共享与应用体系,实现了资源的广泛共享。积极组织教学点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市县提供的优质数字资源,充分发挥中心学校和县镇学校的作用,探索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和资源应用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六是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打好控辍保学攻坚战,全方位实施控辍保学的动态监测和联控联保,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确保适龄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多措并举推动了控辍保学任务动态清零,实现了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2020年我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到96%。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做到了“应入尽入”。推动实施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落实“一人一案”、坚持分类施教,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6.88%,比“十二五”末提高近17个百分点。健全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七是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注重学校建设标准与管理标准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认定首批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43所、特色校150所,推动义务教育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将其纳入到乡村中心学校考核,加强乡村中心学校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指导和管理,建设小而优小而美乡村学校。打造首批14所“乡村温馨校园”案例。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省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省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平衡,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仍然存在。近几年,虽然经过努力加快城镇学校建设,但是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仍显不足。二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薄弱。由于我省是穷省办大教育,有些政策落实起来仍然有不少困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薄弱,教师队伍不强,乡村教师待遇低,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低。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统筹规划,围绕“优质资源均衡”做文章。落细落实国家和我省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持续解决“城市挤、农村弱”的问题。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抓学校布局均衡,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加强“两类学校(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中小学布局规划机制。坚持抓教师资源均衡,通过合理流动、深化“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有效培养培训等方式,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坚持抓特殊群体教育均衡,进一步完善管理,关爱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以及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提高教育水平,保障平等就学。坚持抓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由差异分散向统筹共享转变。

  二是规范管理,围绕“提升办学水平”做文章。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分类制定达标和提升计划,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放管结合、应放尽放,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破解师生缺乏参与学校治理的动力和机制问题,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和学校管理负面清单,明确政府监管事项范围,改变外部直接干扰过多过频的现象,为学校产生内生动力“松绑”,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深化改革,围绕“学校内涵发展”做文章。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严格教学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完善教研机制,建设一批教学改革示范区、示范校,创建一批“五育”并举典型实验区、实验校。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建设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系统平台,健全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是推进共享,围绕“互联网+教育”做文章。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保障体系,统筹推进中小学校数字校园、智慧课堂建设,遴选一批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和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持续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2021年4月27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