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实施五大工程,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提升。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工程。按照稳定发展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效益的方针,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做精做强师范类专业的同时,巩固提升改造文、理、艺专业,形成了以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为主体,以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两翼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重点打造了与国家新兴产业、河南和周口支柱产业对接的经济管理类、机械电子类、食品化工类、教师教育类、文化艺术类、信息工程类、生物工程类7大专业集群。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修订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能力拓展、实践教学四大课程平台,将企业的创新成果嵌入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探索实施了“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河南科信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办了“科信班”,与中达电子有限公司联办了“应用技术人才专项班”,与浙江溢彩化妆品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精细化工方向”本科生;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建立以模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吸收地方和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合作开发了《酒店空间设计》《组件式开发》《电缆质量管理》《化妆品配方设计》等课程113门;引进超星尔雅网络课程40多门,立项建设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9门。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工程。深入推进科研平台和应用型科研机构建设,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共建了转化生物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内企业(行业)共建了1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吸纳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本科生参与研究,催生了“六旋翼自主飞行器”“智慧农业系统”“植物营养液”“超微型Web服务器”“农用无人植保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开展应用型研究,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横向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与周口市及所属八县(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构建了“1+1+N”的校地校企合作工作责任制(1个职能部门+1个二级学院+N个相关企业行业),与郸城县人民政府共建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全方位深度参与郸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创建工作,规划建设了500亩科研创新基地;与双汇集团、河南省电子商务协会等30家企业(行业)共同组建了集教学、实习实训、生产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基地;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创办的“达内网络工程学院”“昌建创意设计学院”“鲲鹏产业学院”先后签约落地;与60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莲花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成立了“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菌肥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王俊生博士团队牵头研发的“周油796”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登记证书,目前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按照一手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手抓“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学校在不断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的同时,大力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持续推进教师进企业行业、企业行业技术骨干进校园的“双进工程”,103名教师通过“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从企业聘请20名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从中学聘任的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20%。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工程。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两对接、四位一体”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开设了面向产业的创新创业课程100余门;成立了全省首家由高校主导的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商务创业基地,3A支点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与周口市联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与昂立教育集团联办了“昂立创新创业学院”;实施创新创业班主任制,建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联盟,以就业创业讲堂、创业报告会、“生涯发展面对面”、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选编等为载体,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专业竞赛和各种实践创新活动,近5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第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创新创业等国家级各类赛事中屡屡摘金夺银,获奖150余项。学校顺利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8年,据教育部委托的社会第三方机构调查,学校毕业生对在校接受“双创”教育的满意度,位居全国137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候选高校第一名。
(周口师范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