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信阳师范学院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多年来,该校坚持把红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以大别山精神引领立德树人,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一、将红色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着力打造红色第一课堂
该校大力实施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工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工程,依托河南省红色资源研究中心、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大别山红色资源与文化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深入挖掘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搜集整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凝练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着力将红色基因有机融入思政课和其它各类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体系之中,打造红色理论课堂。通过设立思政课程教改项目、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开展专题研讨、集体备课和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方式,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校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主动把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当好革命历史、英烈故事、红色精神的主讲人、传颂人、传播人。同时创新红色课堂育人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互联网、新媒体,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融于一体,把革命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引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鸣,增强红色课堂的吸引力。
二、将红色教育纳入实践教学,着力打造红色第二课堂
该校坚持把红色教育纳入社会实践,形成了由“视”(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听”(听报告和革命故事)、“唱”(唱革命歌曲)、“演”(演红色剧目)、“读”(读红色经典)、“走”(重走长征路)、“研”(研究红色文化)为主要形式的红色实践教育模式。该校师生自编自演的红色话剧“大别山三部曲”——《大别山上杜鹃红》《大别山上苍松翠》《大别山上桂花香》,在师生中产生强烈反响。学校把红色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通过开展人人讲红色故事、学校展演红色故事、走出校门宣讲红色故事,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每年该校都将红色教育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头戏,组织上千名师生到井冈山、新县、红安、金寨等地,开展红色资源调研、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使红色文化更好地入脑入心。多形式开发利用大别山红色资源助力精准脱贫,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先后建设国家级“南湖创星众创空间”、省级“谭山众创空间”等89个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场所,该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三、推进红色教育进网络,着力打造红色第三课堂
该校创新红色教育传播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传媒平台,寓教于“网”,尤其是寓教于“微”,打造红色网络课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专题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景明网,开辟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阵地,开设“微理论”“微党课”“微人物”等板块,以发布、传播、转载、评论为手段,以声音、图片、视频、文字为载体,把精彩的红色故事和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红色“微故事”“微视频”“微电影”,通过网络平台向师生推送,让红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提高红色教育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信阳师范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