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以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建立“横向互动、纵向联动、辐射式推动”的工作模式,形成了具有华水特色的“四化”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
一、紧贴服务需求,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
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把发现问题作为项目发起的逻辑起点,把紧贴服务需求作为项目运转的重要牵引,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社会民生、青少年成长成才开展活动。主动承担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第十届中西部国际贸易洽谈会、上合组织峰会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做到重大活动有旗帜、有影响;积极与郑州东站、郑州市公安局、郑东新区国税局等公共服务部门开展合作,做到日常活动有参与、有奉献。“小水滴”志愿服务队七年如一日关注环卫工,缔造了爱织暖冬的传奇;“予馨”志愿服务队长期与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病房学校”进行项目合作,开展“心愿墙”“功课辅导”等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家长好评,做到为群众办事,扎扎实实,久久为功。
二、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科学化”
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以完善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抓手,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成立了以校团委为主导、以分团委为主体,以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为辅助,以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以基层团支部为基础的“四级联创”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人人有组织,层层有任务,级级有管理,事事有统筹”的标准,形成了招募、注册、选拔、培训、考评、表彰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积极整合全校志愿服务资源,建立党委领导、各部门支持、群团组织支撑、社会力量注入的志愿服务格局,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效果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相挂钩,把志愿服务公益项目与“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相结合,把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时长的认定与第一课堂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定相匹配,把志愿服务工作的考评与学校一年一度的“上善华水”颁奖盛典暨志愿故事分享会相联动,系统实现了志愿者注册有程序、志愿服务工作有计划、活动开展有步骤、活动效果有反馈的科学化目标。
三、打造活动品牌,实现志愿服务“特色化”
依托专业学科优势,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水电文章”。学校成立“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发挥水利特色,深入学校、社区、企业、乡村,聚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开展水利公益宣传、人人节水行动、河湖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构建水清安澜、人水和谐的生态新格局。学校成立“小马达”志愿服务团,立足社区,建立长期志愿服务基地,发挥专业知识为社区居民普及“科学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常识,为居民排查日常用电安全隐患,向居民科普节能电器原理,传播绿色用电理念。
创新工作理念,着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化发展。把相对成熟的志愿服务活动采用项目化操作模式,进行社会化筹集资金,实施制度化管理运作和阶段化评估评价,把志愿服务活动推上专业化发展道路。学校2011年成立“聚沙公益协会”以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百千万行动”为抓手,以“猛犸·聚沙图书馆”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在河南12个地市建立了29个“猛犸·聚沙图书馆”,帮助5000多名孩子实现阅读梦想。为保障图书资源的提供,聚沙在河南慈善总会设立“聚沙公益基金”,启动“图书回收工程发起人”活动,已收来自全国各地图书捐赠10000多册。学校2010年成立的“爱之翼”团队连续9年开展河南省贫困农村暑期支教活动,精准帮扶留守儿童累计62人,团队通过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共筹集善款超过22万元,共收到捐款和物资总价值超过8万元,全部用于循环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社会。
四、坚持以文化人,实现志愿服务“思政化”
学校近年来致力于内涵式发展,注重思想引领协同育人,打造育人品牌,强化文化育人效应。筑牢孟瑞鹏精神传承载体,组建“孟之舟”志愿服务队,开展瑞鹏广场志愿守护工程活动,稳定开展学校专属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题“践行瑞鹏精神实践团”“践行瑞鹏精神志愿服务月”等活动,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树立新风尚。目前学校有志愿服务团队百余支,近年来累计注册志愿者达106268人,人均志愿时长每年50余小时,在支教扶贫、环境保护、扶老助残、法律援助、社区服务、义务讲解、公益捐赠等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卓有成效的志愿者活动,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河南省志愿服务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