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教育厅新闻办
当前位置: 首页 > 处室子站 > 新闻办网 > 一线采风 > 各校 >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以“课程思政”培养时代新人 书写满意答卷
发布日期:  2020-12-25 16:48   来源:  教育厅新闻办
【字体: 】  【关闭窗口】  【打印该页】

  为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河南理工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强化样板建设,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强化质量保障,让所有课堂都绽放“思政彩”,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大格局”,实现了课程思政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教书育人和素质提升的有机统一。


  强化顶层设计 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


  为构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育人体系,河南理工大学积极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统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以项目化为抓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建立由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学院、基层教学单位、教师四级纵向联动机制,加强部门横向协同,形成了学校办好、教务处管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的“四好”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学校把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关键抓手,通过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探索实践“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课程思政模式,形成了“门门有思政、个个重育人”的良好局面,使每位教师都能在课程思政中找到“角色”、干出“特色”。为加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学校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帮扶”,在教研室间成立“互助组”、在课程间建立“互帮吧”、在样板课间建立“交流群”,给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常态化交流、合作化提高搭建平台。


  学校还通过举办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形成了一批以教学名师为引领,年龄、专业、职称等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强化样板建设 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


  为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河南理工大学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和样板做法。学校在公共基础课中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课中增加人文性、时代性、开放性,注重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在创新创业课中增强“我敢闯·我会创”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在社会实践课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和跨界整合能力,能够胜任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着力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培育建设了一批蕴含思政功能、发挥育人实效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构建了“以思政理论课为核心、以素质拓展课为支撑、以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坚持重点建设与鼓励创新、示范带动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发挥传统安全、地矿类专业优势,以10门本科、9门研究生课程思政样板为依托,在学科专业内部形成“有圈层”的课程思政课程群。


  为切实使课程思政“有滋有味”“有棱有角”“有情有意”,学校凝练形成了“分、合、融、通”4个关键词。“分”即尊重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指导、精准推进,从学科内在逻辑出发,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找准适合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切入点”。“合”即通过邀请思政课教师进课程思政教研团队、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等方式,构建起相互激励、相互督促的“合作机制”。“融”即通过破解课堂中的“贴标签”“两张皮”现象,引导专业课把思政元素有意识、有设计、有方法地“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水乳交融”。“通”即从“点”入手,抓“点”促“线”,以“线”带“面”,激发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凝聚力,通力合作种好课程思政“责任田”。


  强化质量保障 让所有课堂都绽放“思政彩”


  为打造高质量课程思政“金课”,让所有课堂都绽放“思政彩”,河南理工大学把课程思政成效作为专业认证、院系考评和师德师风考核的“导航仪”和“指南针”,构建形成分类管理、多维评议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加强过程监管,构建形成“教学指挥决策、信息收集反馈、检查评估评价和质量支持保障”四维联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推进教研教改项目研究、优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构建形成多层次课程思政研究体系等。


  (河南理工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