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承担校地结对帮扶汝阳县、定点扶贫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自觉强化“四个意识”,决策部署上高度重视,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帮扶措施上扎实精准,实现了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形成了“校地结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初见成效,定点扶贫村率先实现脱贫的良好局面。
一、统筹建立“三项机制”,为党委履行教育脱贫主体责任提供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学校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全体校领导为成员,全面统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完善工作部署机制。制定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建档立卡学生的资助和育人工作;制定开展教育脱贫工作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对学校学生资助、学生就业和定点扶贫工作中的工作作风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制定开展“校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紧密围绕智力、科技、培训、人才、产销、电子商务、医疗卫生等7个帮扶领域,全面推进对汝阳县的“校地结对帮扶”工作。
抓好督促落实机制。制定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专项整改方案,认真开展对教育脱贫攻坚专项整改,各项整改措施都按照整改时限认真完成,并将整改落实报告及时报送上级部门。
二、着力抓实“五项举措”,实现建档立卡学生接受教育保障和资助全覆盖
2018—2019学年,学校严格落实国家对建档立卡学生的资助政策,对2203名建档立卡学生实施资助全覆盖,按照每人每年4000元的标准享受国家助学金。
抓实对广大师生、学生家长的政策培训和宣传教育。向新生和家长发放资助材料,利用校园网、微信、QQ群、宣传展板、班会等平台,全面、准确、主动、及时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介绍国家、省及学校的资助政策和资助项目,加强资助政策的普及教育。
抓实“奖、贷、助、勤、减、缓、补、保”八位一体的学生资助保障体系的落实。2018年,1307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9022名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8406人享受国家助学金,1927名2018级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享受缓缴学费,为6名特殊困难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17000元。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资助目标。
抓实建档立卡学生享受教育资助政策的全覆盖。目前,学校共有建档立卡学生2203人。2018年,有1061名建档立卡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按照本科生每人每年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12000元的最高上限进行了办理;全部建档立卡学生按照每人每年4000元的标准享受国家助学金。2018年11月30日前,全体建档立卡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发放到位,做到不遗漏一人。
抓实建档立卡学生规范管理。印发《河南科技大学建档立卡学生明白卡》《高等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情况证明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助情况温馨告知书》6000多份,发放给全体建档立卡学生、家长、驻村第一书记和地方扶贫部门,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精准认定、精确资助,实现信息共享。
抓实多维帮扶育人机制。建立了涵盖“经济困难、心理问题、学习困难、适应困难和就业困难”的“五大困难帮扶”体系,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困难学生提供帮扶。每年征集“五大帮扶”案例近400个,并评选25个优秀帮扶案例予以推广。
三、重点开展“五大帮扶”,深入推进“校地结对帮扶”工作
学校党委以2016年与汝阳县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为基础,制定了内容详实、符合双方实际的《“校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并建立“校地结对帮扶”工作推进机制。成立“校地结对帮扶”工作组、专家服务团,在汝阳县设立“河南科技大学‘校地结对帮扶’工作办公室”,长期轮流驻县办公,全面负责落实校地结对帮扶工作的部署安排、沟通协调、组织推进等工作。
以提高红薯品质和经济效益为重点的科技帮扶初见成效。2018年,农学院甘薯研究团队把甘薯新品种“普32(商品薯)”和“龙9(果脯薯)”在汝阳县红里村试种成功,每亩红薯产量不低于4000斤,价格从以前的每斤0.5元提升到1.5元,每亩增收4000元,得到村民的高度认可。
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为重点的医疗帮扶效果显著。河科大一附院在持续做好与汝阳县人民医院“院对院”帮扶、“科对科”帮扶以及专家定期义诊、坐诊的同时,在2017年,建成对汝阳县216个乡村卫生所全覆盖的“互联网医院”,共享了区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成为全省第一家做到对县域医疗诊所全覆盖的医院。
以提升党支部抓党建促脱贫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帮扶陆续展开。学校把提升汝阳县基层党支部抓党建促脱贫的能力、党政干部综合素质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加强针对性培训。
以专家服务为重点的智力帮扶全面启动。2018年以来,学校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先后深入汝阳县参与扶贫活动、调研指导扶贫工作15次,有力推动了校地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组建“互联网+远程医疗”提升项目、科技支农服务项目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研究3个博士服务团赴汝阳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互联网远程医疗、科技支农和电子商务进行深入调研,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工作。
以农产品购销为重点的产销帮扶进展顺利。学校将农产品需求与汝阳特色农产品精准对接,尊重市场规律,把特色农产品引进教职工家庭和学校餐厅。
四、深入实施“五项工程”,定点扶贫成效斐然
学校定点精准帮扶的单位是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2015年8月至今,在学校派出的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以实施“五项工程”为抓手,精准施策,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特色经济项目,提高农民家庭和集体经济收入。在此期间,红里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5%降至2016年底的0.9%。2017年1月,红里村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实施“领航工程”,激活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调整党支部,明确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树立党组织的威信;制定工作制度,落实“三会一课”,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工作先进村镇考察累计达100余人次,提高了基层干部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能力。
实施“奋进工程”,增强村民脱贫信心。引进食用菌产业、蔬菜大棚、光伏发电等企业投资近2亿元,建成食用菌基地、蔬菜基地恒温大棚150余个、30万只规模的现代化养鸡场一座、架设600KW光伏发电太阳能板。流转土地463亩,带动周围村民近500多人就业。捐赠良种杜仲羊、高产耐旱“中麦175” 小麦良种等,拓宽脱贫渠道。同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提升了红里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实施“暖心工程”,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兴修生产道路4500米、水利工程20000余米、新建村小学3层14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扩建120平方米的村标准化卫生室并建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远程医疗点等改善民生工程。投资10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45盏,实现了红里村下属五个自然村亮化全覆盖。
实施“丰翼工程”,提升村民脱贫能力。学校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畜牧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先后开设小麦种植、烟叶种植、肉羊养殖等培训班10余期,推广种植业、养殖业的新良种、新技术和新方法。
实施“强基工程”,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建立村规民约,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法学院《法律讲堂》在红里村挂牌,定期用大量生动的案例为村民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提升村干部依法治理意识和水平。定期为村民进行无偿法律援助,指导村干部制作村党务、村务、便民服务公示栏。学校专门为红里村捐赠价值1万余元的无线广播设备,及时、全面公开公示村里的各项事务,不断强化基层民主,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河南科技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