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122+X”打造地方院校工程训练平台
近年来,许昌学院本着“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可行性、趣味性”的原则,采用工程化、集成化和专业化的模式,构建了集工程技术训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学生创新和生产实习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研发实训平台。
差异化:打造多模块系统化实训教学体系
许昌学院是综合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学生的专业方向、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心理状况等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如何让工程实训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这一问题,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在“差异化”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并有效实施了“122+X”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
其中,“1”是所有文科类学生参加1周集中实训,获1个学分;两个“2”分别指理科和工科学生实训2周,获2个学分;“X”一方面指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实践类选修课,另一方面指针对机电、机械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实训课。
工程训练中心面向文科专业学生,主要开展生产安全教育、基本用电常识与电力电子装置认知教育、先进制造装备见习、金属工艺实习等实训内容。理工科学生则要在完成文科生工程训练内容的基础上,提升难度和挑战性。
创新性:打造开放式创新型实训教学内容
指导教师选定内容,学生按“标准”操作,这是当前很多高校工程训练的方式。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比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暴露了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缺陷。许昌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克服上述问题,设置了不少原创课程。
在开放的智能制造实验室,被程序操控的德玛吉五轴加工中心、AGV小车、码垛机器人及智能仓储正在工作。机器人接收到指令之后,将仓库中的原材料取出,自动导航小车按照规定路线将原材料送到指定工位,再由另一个机器人抓起装夹到机床上加工。整个系统集成由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师自主设计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等专业的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开放性实验教学都可以在这个实验室进行。
实训车间还有一个“特别”的实训装置——针对文科学生的室内电路接线与控制实训平台。实验室配备有漏电保护器、空气开关、插座、照明灯具、双控开关等配电设备以及无线路由器、智能门锁、智能家居网关等。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掌握家庭用电的布线方案及配电、用电设备的安装方法,具备基本的生活用电技能。
通过工程训练课“X”,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接触带有挑战性、进阶性特点的高级工程训练内容。目前,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选修课,并面向部分专业开设“创新与发明”“机电创新设计实践”等集中实践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开放性:挖掘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潜力
工程实训不应该只停留在实训室。为此,工程训练中心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组建了ME创客空间社团和未来工程师协会,将工程实训拓展延伸到了第二课堂,为学生“量身制作”理论讲解、竞赛激励、项目参与等操作性强的培养路径。
社团以小班形式开设项目式课程,针对大一学生开设智能小车、光立方设计、Solid Works建模及仿真等基础性课程,针对大二及以上层次学生开设虚拟仪器、智能制造、PLC及嵌入式开发等高级项目开发进阶性课程,这些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
多模块、系统化、开放性的实训体系不断“激活”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近年来,许昌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先后获得多项大奖。学校已在校内举办五届机器人大赛和创客公开赛,覆盖全校各专业,参赛队伍600多支,参赛人数4000余人。
不局限于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还与相关企业共建校企合作育人基地,给学生提供“实题实做”的舞台。近年来,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有数十项,在项目实践中,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主动学习、创新、团队协作等能力得到了综合提升。
(许昌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