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探索幼小衔接路径 回归儿童发展本原
传统文化--感受民族力量
男孩的乐趣--设计、自制、表演服饰秀
师幼同乐--打水仗
食育故事--探索美食制作
探究古今故事--感悟中国精神
增强体质--玩篮球
近年来,濮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以“促进每一位孩子快乐与发展”为重点目标,从实施“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到“课题背景下的创生课程”的课程体系,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支持、帮助和推进。
一、幼儿为本,探索“幼小衔接”路径
秉持“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实施原则,致力于“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实践研究,自2019年开始聚焦“课题背景下的创生课程”探索,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指引下尝试“幼小衔接”实践路径,即在生活中渗透、在游戏中生成,努力做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当中所讲:“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1.生活教育化,关注幼儿发展连续性
本着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的原则,教师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丰富幼儿学习内容,重视其学习过程,充分关注到幼儿发展的连续性,让幼儿在园的三年时间中,使渗透在生活中的课程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积极地“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一点一滴的累积经验,丰富感性认知,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
《指南》指出,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幼儿园生活中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循序渐进的。在语言领域中,小班阶段的目标之一是“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到了大班就“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因此,在“餐前播报”、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幼儿活动的反思与评价过程中,幼儿逻辑思维和元认知水平得到可持续发展变化,幼儿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内容增加了,词句丰富了,甚至能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展现出叙事的较高水平,为幼儿升入小学后围绕一定的主题写作奠定了基础。
2.在游戏中生成,重视学习品质培养
当成人片面地关注知识准备时,对幼儿的评价也会更多地倾向于学习结果,从而忽略其学习过程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养成的学习习惯、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长期片面性评价不仅会增加成人的焦虑感,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游戏中的幼儿在沙水游戏、建构游戏、泥塑、手工等一个个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如何获得对称、如何保持平衡、如何计算数量、如何比多少等,获得了各种数学经验。游戏中的学习往往都是整合性的学习,幼儿在获得大量感性经验的同时,也发展了明确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制能力、坚持性、自我服务能力等,提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不怕困难、专注、认真、坚持等重要的学习品质。这些能力是日后学习生活更被需要的。而当幼儿在游戏中遭遇失败或者困惑时,他们能表现出反思、协商甚至综合统筹,学会情绪管理,这些也是最可贵的能力与品质。
经过教师不断的反思、感悟,发现了游戏中的幼儿在主动探索和学习,在幼小衔接层面逐步破除了自身的狭隘理解,打开了视野,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游戏环境和深入学习的机会。幼儿通过参与各种复杂而生动的游戏活动,不断积累跟身边人、事、物相处的真实经验,不断获得爱、喜悦、拒绝或失败等情感体验,不断在探索和挑战中发现自我的能量、肯定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自信自主,懂得合作价值与分享的小学生。
幼小衔接基于幼儿的真实需要,游戏承载着幼小衔接,更承载着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承载着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该园在发现与反思中不断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品质培养,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奠基,不断探索出适时适宜的方式去支持幼儿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更支持幼儿未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更开放,突出幼儿园课程特点
无论从管理角度或办园主体的角度,亦或是从幼儿发展目标来看,没有课程就谈不上办学,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精神指导下,该园探索出一些更具开放性与个性化的课程,教师坚持科学的儿童观、价值观、教育观,既基于幼儿发展规律又敏感地把握师幼互动过程中生成的课程。
在省市级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逐步找到了更有价值的课程,更多地发现了儿童。为深入落实《指南》精神,提升师幼文化自信,依托省级专项课题与市级课题的联动研究,立足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引领教师学会“退后”,给幼儿“需要的”“想要的”开放性、生成性的课程,不断研究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创生课程,让课程贴近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1.挖掘传统文化主题课程资源
在省级专项课题《儿童本位的深度家园共育的创新研究》与市级课题《传统文化背景下幼儿戏曲教育活动的探索研究》《传统服饰融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探索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挖掘“传统服饰”和“戏曲”等艺术领域中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课题团队的开发、实施、评价和不断反思,创造性地建构了适合幼儿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的创生课程。在此过程中,实验班的师幼共同展开了为期一年的主题项目学习,就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七个主题戏曲与敦煌壁画中的人物服饰以及《都督夫人礼佛图》《簪花仕女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充分感受和欣赏戏曲与传统服饰等富有张力的美带给他们身心灵各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2.师幼共同创设学习环境
在戏曲课题实验班,老师用古典戏曲元素创设了主题墙与游戏活动区的大框架,展示了主题戏曲人物的剧照、戏曲绘本、头饰、服饰、道具等,点燃了幼儿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引领家长与幼儿一起观看戏曲视频,幼儿的戏曲探索之旅展示在主题墙上;在服饰课题实验班,老师选用敦煌壁画图案与色彩创设出师幼“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文化空间,在一起观看“‘绝色’敦煌之夜”“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表演”等身着传统服饰表现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视频,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与服饰特点,幼儿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耳濡目染地萌发出探索欲望。
3.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在各个主题戏曲或者主题美术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幼儿发现并提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比如:在戏曲主题《穆桂英挂帅》的学习中,幼儿提出:什么是挂帅?穆桂英为什么要挂帅?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有“三声炮”?以问题探索为目标,幼儿与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并记录自己的发现,然后和老师、同伴分享、讨论,教师、幼儿、家长形成学习共同体,一系列问题被各个击破,从认识发展到痴迷,点亮了教师与幼儿的生命,几个幼儿与家长定下了暑假去敦煌莫高窟看一下美丽的“飞天”的约定。
4.在生成游戏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在活动区,班级投放一些与戏曲、传统服饰相关的材料,使之足够激发幼儿兴趣的内在结构,幼儿在摆弄各式各样的材料时每天都能创造出新的游戏主题。
比如,当几个孩子在广场上看了服装表演之后,提议也来一场自己的“服饰秀”,他们在活动区设计表演方案、商议玩法、分配角色、完成任务。角色游戏“敦煌服饰秀”就在“敦煌服饰欣赏”这一主题活动的进程中生成了!
渐渐地,幼儿已经能够在“研究”过某些具体的人物服饰后,利用废旧的布料与纱巾等材料互相装扮成图片上的古人的样貌,他们建立了表演小组,小组中的导演、设计师、售票员、剧场管理园、主持人等各司其职,互相帮助,演出获得成功。后续,为支持他们不断尝试新角色的愿望,老师添加更多材料支持幼儿创新装扮,支持他们到更大的舞台展示自我。演出范围不断扩大,表演小组成员不断增多,角色身份也逐渐增多且富于变化,一段时间下来,小组成员集体意识增强了,认知、社会性发展、人格、意志、自信心、意志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升。
在此过程中,教师共同记录的这个游戏在省教育厅幼儿园教师实录型游戏活动案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也是濮阳市唯一获得该项目一等奖的游戏案例,优异的成绩更加坚定了她们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信心。
5.持续深入探索发现
戏曲故事与传统服饰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和幼儿被不断点亮,一直兴趣不减。教师发现了令人惊艳的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发现了多彩的世界,得到个性化发展。
创生课程模式在幼儿学党史主题活动、篮球课程、食育主题活动等不同的主题下实践,不断连接、拓展、编织幼儿的生活和经验,这样具有反思性、动态性、开放性的学习关注到幼儿的全面发展,每个孩子都灵动起来。教师支持幼儿的无限可能,帮助幼儿储蓄了有益经验,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三、教科研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
面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努力形成研究型组织,不断对幼儿教育进行科学化的思考与实践。
首先,在市教育局教研室支持下,根据教师专业能力与特长安排相应的研究任务,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教师越来越积极参与,逐渐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其次,对教师个体而言,从研究文献资料开始,从中了解和掌握某一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影响因素、策略与幼儿行为特点,再对应教育实践中的困惑,整理出一个个的“真问题”,结合教育教学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研究的成果又促进教师理念上、策略上的成熟与发展,促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实际难题的解决,进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第三,在日常教科研活动中,教师进行案例观察、记录、分析、研讨,参加科研讲座与课题小组活动,也极大促进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方法与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教师对专业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更促进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发展,教育质量随之得到提升。
一直以来,幼小衔接教育一直都是从“有准备的儿童”的角度出发,让幼儿在知识经验、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做好必要准备,以适应小学生活。顺应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濮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始终以科学的课程观、儿童观与儿童立场,保持童心与爱心,朝向一个支持、帮助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并获得后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为做好更优质的幼儿教育而努力奋斗。
(濮阳市二实幼 海静蕊 杨彦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