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案例 > 正文

河南开放大学智慧校园建设风采

发布时间: 2021-07-29 16:06【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2014年7月,河南开放大学入选河南省教育厅首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学校启动了信息化建设,重点打造网络基础设施、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等项目。


  2017年7月,校党委书记贾修国带队赴江苏考察信息化建设,学习先进地区智慧校园建设先进经验。考察归来即提出要做好信息化“十三五”建设规划,继续发挥电大信息化特色和优势,以信息技术支撑学校向“互联网+大学”转型发展。随后信息技术中心结合学校实际,充分调研,咨询专家,修改完善,形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方案(2017-2020)》并通过了专家论证。2017年10月,校党委听取汇报并批准了规划方案,并于10月16日召开了工作布置会,将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分解到部门,明确主体责任和分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以规划为引领,学校共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3400万元,完成建设项目37个,比规划增加项目10个,比规划预算减少投入200万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增移动1G出口链路,建成了两大虚拟化集群,运行虚拟机330余台,基于“开放的大平台+业务系统+微应用系统架构”构建多层次应用,为智慧校园提供坚实保障。核心业务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全覆盖,实施了数据集成,消除了数据孤岛,日均数据交换100多万条。依托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办事大厅、企业微信和今日校园APP,打造快捷入口,提供各类服务事项193个,审批服务14个,微应用48个,满足了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迈上新台阶。


亮点与成效


  1、打造智慧教务,落实精细管理


  在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原有的高职教务系统经过多年使用,架构陈旧、业务功能先天不足、稳定性越来越差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难以适配学校人才培养改革需求。教务处精心规划升级方案,新系统平滑升级后,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零震荡”,核心业务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教学、学工系统协同高效运行,完成了与学校智慧校园对接,用户体验显著改善。


  2、适应财政改革,试水网上审批


  为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和高校财务信息化的新要求,我校于2019年4月启动网上报账系统,2020年全面实施网上审批。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不仅化解了师生“报账难”问题,还有助于规避风险,完善财务审批流程,促进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财务处可以动态、及时地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编制、开支情况等进行动态及时反馈,方便了精细化预算执行管理,提高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为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提供了支撑数据。


  3、统一信息源头,集成人事服务


  在高校人事改革及学校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下,按照“以人为本”,基于服务化建设将面向教职工的服务集成到办事服务大厅的规划,学校于2018年启动了人事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了全校人员基本信息管理机制,实现了信息源头维护、实时同步,个人、部门多渠道维护,规范流程审核机制。人事数据作为信息源头,为教务、财务等系统提供统一标准数据。实现了“统一入口、统一风格、统一授权”的办事服务大厅无缝集成。


  4、做好统筹规划,优化顶层设计


  “十三五”规划确立了“综合基础管理平台”(大平台)的中心地位,网信办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导部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过程,形成了学校的信息化总体管控体系。过去由于信息化总体架构缺失,且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化治理管控体系,全校信息化建设部门各自为政、分散投入。管控体系建设之后,基于大平台,实行了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按需建设的管控体系。


  一是同步建设完成了统一身份、统一认证、统一消息等基础架构,各业务系统不再需要进行单独的基础信息维护、基础能力建设。


  二是主数据管理系统除形成基础的人员组织等主数据的统一管理之外,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形成与已建或新建业务系统的统一和对照。


  三是数据中心形成了各业务数据的汇聚,并基于企业门户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为相关业务人员全面了解数据提供基础。同时也节约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时间成本。


  5、推行网上办事,建设服务大厅


  企业微信面向教师接入微应用、业务系统、报表、公众号共107个,今日校园面向高职学生提供近20项微应用和26个服务事项清单,网上办事服务大厅PC端在二者基础上共计接入372项应用服务。


  6、打造数据大屏,探索智能画像


  “十三五”期间,我校围绕个人、业务部门、教学院系、学校所关注的业务数据,在各个层面不断深化,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数据服务。一是引入最新数据展示分析平台,展现学校不同主题、不同场景的数据。二是通过数据整合提高服务质量和信息化效率。三是利用数据报表工具,开发轻应用,快速解决特殊场景需求。


  7、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成果创新


  学校于2019年完成人脸识别系统和人脸库建设,实现对全体教职工和高职在校生人脸信息的统一管理、下发和授权等。目前已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学生宿舍、图书馆刷脸出入和餐厅人脸消费等。


  8、夯实支撑条件,作好基础保障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学校与教科网和三大运营商各有一条1G链路连接,建成可容纳450台实体服务器的B级数据中心机房,配有270千瓦UPS。建有两大虚拟化集群:一是VMWare集群,采用10台高性能4路X86服务器为计算资源,配合200TB高性能SAN存储组建虚拟化集群;二是超融合集群,基于7台高性能2路X86服务器组建计算节点,存储容量约为100TB。目前全校信息化业务95%的系统部署在虚拟化平台上,总部署虚拟机330台。


  在后勤保障方面:实施聚合支付、能源管控、人脸识别宿舍门禁、教室智能门锁、车辆出入等项目,提升了后勤管理和安保能力。


  9、加强网络安全,完善防护体系


  “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完善防护体系,新增72TB存储备份一体机一台,每天凌晨对各类系统进行备份。部署下一代网络防火墙、上网行为审计、链路负载均衡、VPN、服务器防病毒、堡垒机、WAF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数据中心较为完备的内外网安全防护体系。2019年完成了4大类20多个系统的等级保护。


推进措施


  1、强化组织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了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以信息化引领学校管理。设置了首席信息官(CIO),由副校长担任,负责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从2017年起,学校每年至少举行1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主要内容包括上年度信息化工作总结、本年度信息化工作要点、本年度信息化财政项目库建设等。


  2、实施统筹规划


  学校网信办设在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信息技术中心依据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建设目标,综合协调学校各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步调,有条不紊地掌控技术系统,在数据接口、网络安全等方面统一把关,协调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3、理清建设管理模式


  重点围绕项目立项、方案编制、项目论证、招标、实施、验收等工作,按照信息技术中心推动+业务部门主导模式,项目采用双负责人(业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信息技术中心积极配合业务部门参与项目建设各个环节,把好关键环节,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4、健全规章制度保障


  为准确把握国家方针政策,保障信息化建设“统筹、统建、统管”,避免实际工作中“有要求、无规划”“有规划、无落实”“有落实、无实效”等情况,网信办围绕规范化制度建设,广泛调研,充分讨论、征求意见,“十三五”期间先后出台了政策与规范类文件7个,项目建设与应用机制类文件5个,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类文件4个,技术标准2个。


  5、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明确由网信办负责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经费统一的归口管理,按照统筹、集约、共享原则,避免多头建设、重复建设,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保证了数字校园建设和运维经费在学校年度经费中的比例。学校2018年投入专项经费924万元,2019年投入专项经费789万元,2020年规划专项经费1699万元。持续的经费投入保障了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