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文件 > 正文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1-07-12 15:53【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机关有关处室,厅直各单位:

  经省教育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意,现将《2021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1年4月29日


2021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融合创新、业务牵引、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贡献更多网信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核心目标

  (一)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构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体系、重点任务体系、主体责任体系和机制保障体系。

  (二)围绕信息化转段升级和融合创新,细化工作分工,推动信息化发展模式由技术推动转换为业务驱动,凝聚发展动能。

  (三)落实教育新基建部署要求,在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推出系列化指导意见和标准规范。

  (四)探索搭建平台型数字资源、“三个课堂”资源和电视教学资源相结合的资源生成体系,围绕知识图谱设计资源目录,探索建立新型资源共享与交易机制。

  (五)加快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聚焦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优化,规范数据采集、推进数据共享,加快实现“一网通办”。

  (六)严守《网络安全法》,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责任制,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体系,高标准做好重点时期网络安全工作,杜绝重大网络安全问题发生。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对网络安全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1.深入贯彻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战略部署。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和对网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牵头单位:思政处、科信处;配合单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2.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统筹领导。发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网信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作用,以解决关键问题为导向,创新方法路径,增强科学规划、组织领导、监督指导、协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分别落实)

  3.分层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围绕支撑教育综合改革,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定位,布局长远、立足实际,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开展“十四五”规划顶层设计,形成具有市县、高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方法路径、重点项目和保障机制。(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厅机关各相关处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二)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

  4.推进新型信息网络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河南省教育专网建设,加快市县两级教育城域网规划与建设;以河南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为主干,汇聚市县教育城域网和学校接入网,着力实现网络地址、域名和用户的统一管理;优化省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管理架构。加快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络升级改造,通过5G、WiFi6等方式,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园物联网,推动环境感知装置、视频终端等设备的联网联控,促进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省电教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5.推进校园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教学、办公、图书馆、体育场馆、食堂、宿舍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推进物理环境与线上平台的融合,实现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数字孪生”。建设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公共设施管理系统,助力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构建。(牵头处室:科信处;配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6.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升级与优化。加强全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统筹规划,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优化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统一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推进省级平台与市县平台的逻辑整合,实现省市县平台多层次的互联互通,提升各级平台对教育管理与教学的基础支撑能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牵头单位:省电教馆;配合单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7.加快构建数字化教育管理综合支撑平台。加强教育治理信息化的总体设计、标准建设与制度建设,出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南,推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由单个学校的独立建设向省市县三级统筹建设。以省教育厅“互联网+教育”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为枢纽,构建全省“一盘棋”的数据资源目录、信息系统名录、服务事项目录。加强信息系统的深度整合和集约管理,形成学生、教师、组织机构等权威数据源,为 “一数一源”提供支撑。推进政务类信息系统部署到各级政务云。(牵头单位:科信处、办公室;配合单位:省教育信息中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8.推动建设河南教育超算中心。与第三方机构深度合作,建设河南教育超算中心,为各类有需求的学校、教育机构提供便捷、可靠的算法、算力和存储服务。(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省电教馆、省教育信息中心)

  9.试点推动区域教育数据大脑建设。鼓励各地以健全教育数据资产目录、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推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以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建立区域性教育发展动态监测系统和教育大数据分析模型,全面、精准掌握学校和师生情况,形成区域性教育数据大脑,构建“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创新”的数字治理模式。指导郑州市金水区等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创建单位率先开展数据大脑建设。(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各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创建区)

  (三)持续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10.全面深化“三个课堂”应用。以市县为责任主体,统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建设。专递课堂通过“1+N”“N+N”方式组织,通过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方式实施;名师课堂通过名师引领的网络合作研究等方式组织,通过合作教研、协同备课等方式实施;鼓励各省辖市开展“名校网络课堂”的应用探索。编制“三个课堂”技术支撑指南,推动省级“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牵头单位:基教处、教师教育处、科信处;配合单位:基础教研室、省电教馆)。

  11.推进平台型基础教育资源聚合。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以知识图谱为主线,开展资源汇聚、归类与整合,着力构建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资源体系,覆盖本地各年级各学科的课程教学资源。(牵头单位:基教处;配合单位:省电教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12.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要求,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资源质量和使用效益。(牵头单位:职成教处;配合单位:河南开放大学,各职业院校)

  13.建设高质量本科高校在线教学资源。以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重点,建设省级一流课程资源体系;推动高校广泛使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校级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及拓展性课程资源。加强新形态教材建设,鼓励开发建设一流专业课程相关的数字化教材。(牵头单位:高教处;配合单位:各本科高校)

  (四)持续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14.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展备课授课、网络研修、区域教研等日常活动。遴选一批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积极探索新模式新途径,定期遴选信息化教学典型案例,举办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组织评选2021全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展教育信息化优秀成果评选展示活动,遴选汇聚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教育治理和服务案例。(牵头单位:基教处、科信处;配合单位:省基础教研室、省电教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15.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积极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实训教学深度融合,解决技能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与“互联网+”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模式。(牵头单位:职成教处;配合单位:省职业教研室、各职业院校)

  16.推动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启动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利用信息技术重塑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强化师生互动,推动教师利用微课、慕课等多种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推进智慧教学工具的广泛应用,加强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不断提高实验实践教学效果。加强智慧教学研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牵头单位:高教处;配合单位:各本科高校)

  (五)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与服务能力

  17.加快教育治理数字化变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网通办”;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监管事项、监管行为的全程网上录入,探索监管业务的全程网上办理。(牵头单位:科信处、办公室、政法处;配合单位:省教育信息中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18.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管理。开展教育类移动互联网应用专项治理行动,完成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备案全覆盖,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从严规范教育移动应用的选用和开发,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移动应用滥用问题。(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省电教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19.加强密码应用与管理。落实《密码法》和《教育行业密码与应用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建设省教育厅密码节点,试点推动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开展密码应用。推进密码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完成省教育厅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平台的部署和应用。(牵头单位:科信处、办公室;配合单位:省教育信息中心,各有关高等学校)

  (六)持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20.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提升一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意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通过“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各地加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力度,将人工智能、计算思维、网络安全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探索开展区域教师信息素养测评。(牵头单位:教师教育处;配合单位:省基础教研室、省电教馆)

  21.全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指导和推动中小学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将信息素养培育有机融入各门学科教育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鉴别、选择能力,注重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牵头单位:基教处;配合单位:省电教馆、省基础教研室)

  22.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治理能力。探索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中小学校长为重点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体系,持续举办信息化创新发展培训班,积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各类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着力升提高校和市县教育局领导干部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牵头单位:人事处、教师教育处;配合单位:科信处)

  (七)深入实施示范引领行动

  23.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示范引领工程。开展教育信息化2.0示范区和智慧校园示范校创建活动,认定200个左右中小学数字校园标杆校,30所左右的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鼓励各地、各高校加大先进模式、成熟经验的应用推广和工作典型的宣传表彰,发挥辐射引领效应,(牵头单位:科信处、基教处;配合单位:省电教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八)持之以恒抓好网络安全

  24.抓好常态化信息技术安全。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2.0 的标准要求,按照“三化六防”要求,加强信息资产监管,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态势感知和日常防护能力。建立网络安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形成制防、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实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专业人员(ECSP) 培训;举办第五届高校网络安全攻防大赛。(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省教育信息中心、省教育信息安全监测中心等)

  25.完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监测,提高发现问题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要时期网络安全风险管控,提高快速、有效处置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安全实战演练,锤炼技术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

  (九)强化教育信息化支撑保障措施

  26.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价机制。构建以应用实效和师生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开展“三个课堂”建用情况专项督导活动。(牵头单位:督导室;配合单位:科信处、省电教馆)

  27.完善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投入格局。推动建立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格局;探索多样化合作方式,逐步形成多渠道筹集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持续推进与基础电信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生态。(牵头单位:科信处、财务处)

  28.加强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和研究基地建设。推动成立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协会,搭建交流平台,汇聚共识、凝聚合力。发挥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等咨询机构的指导、咨询和评价作用。加强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建设、凝聚专家队伍、汇集社会力量,开展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和评估评价。(牵头单位:科信处;配合单位: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信息化评估评价中心)

  29.强化教育信息化宣传报道。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开展信息化优秀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开展“百名校长、百名局长共议信息化创新发展”系列访谈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