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30年

发布时间: 2021-04-15 13:39:22.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30年

1930—1931年商城苏维埃政府在汤家汇编写的儿童课本

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30年

1930潢川江家集大王楼列宁小学旧址

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30年

1931年创办郭家河列宁高级学校旧址


  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鄂豫皖边区相继举行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实行武装割据,建立新生政权。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河南省光山南部王湾召开,选举产生了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苏区包括河南省的新县、商城、固始、潢川、光山、罗山、淮滨县等。


  1931年鄂豫皖苏区政府颁布的《苏维埃临时组织大纲》规定,在新集市(今河南新县县城)设立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学校教育科、社会文化科和国家出版科。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在教育上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苏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鄂豫皖苏区建立了教育巡视制度,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情况进行巡视。为发挥苏区师生的积极性,8月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市召开了鄂豫皖苏区赤色教师和学生代表大会,成立了鄂豫皖区赤色教师联合会和鄂豫皖区赤色学生联合会。


  1931年7月,在鄂豫皖苏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言》规定了苏区的教育宗旨:“苏维埃政府创办免费的学校,专教育工农子弟,养成为工农谋利益,建设苏维埃……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8月,颁布《鄂豫皖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巡视纲要》规定了教材的选择标准,鄂豫皖区文教委员会据此标准编印了许多新教材。这些教材政治思想性强,趣味性浓,易读好记。如:“春季里,百花开,到处工农都起来;夏季里,夏日长,从此以后不完粮;秋季里,秋风凉,革命工作要紧张;冬季里,天气寒,打倒地主和贪官。”教材文字浅显,与当时斗争实际联系紧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文化知识,受到了政治熏陶。11月7日,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宣言中明文规定了苏区教育方针,指出:“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的权利归苏维埃掌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和国民党三民主义的教育。”后为适应当时反“围剿”战争的需要,在总方针的基础上,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又具体提出:“紧密配合反‘围剿’战争、教育要实行生产化、政治化、战斗化。”


  1931年冬,苏区的小学基本得到普及。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所列宁初级小学,每个县都有一所列宁高级小学。到1932年春,在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新建立的根据地也很快达到70%以上。同时,边区党和苏维埃政府还要求在乡机关驻地和列宁小学附近开办贫民夜校、识字班等各种业余补习学校,各村开办列宁班、读报班、演讲所等。饱尝没有文化之苦的根据地人民对参加各种免费业余培训都非常踊跃。据不完全统计,到1932年春,整个鄂豫皖苏区参加夜校等各种业余培训班学习的农民有30余万人,工人有2万余人,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指战员有24万人。此外,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鄂豫皖区师范学校、鄂豫皖区财经学校等还为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


  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坚持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劳苦大众为主体、以革命知识分子为骨干、以各级党和政府为主导、以服务革命战争为目标,紧密结合苏区斗争实际,教育形式多样,学制长短不一,学生年龄大小不等,校址也经常变动,它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法,表现得开放灵活。这不仅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调动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支援了革命战争,推动了根据地的全面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