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39年

发布时间: 2021-04-14 15:58:00.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39年

在竹沟工作过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39年

中共河南省委旧址


  竹沟镇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西32公里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镇。1926年,党在竹沟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也是中原抗战的核心。


  1938年1月,《长江局对鄂豫边工作决议》指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的办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1938年3月6日,毛泽东致电彭雪枫:“一、望大力发展该区工作。二、干部可以从抗大、陕公毕业生中酌派一部分给你们,并望从豫南各县优秀青年中挑选最好的40名送抗大学习”。中央领导为大力开展竹沟地区的干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据此,河南省委决定由彭雪枫办军政教导大队,为抗日武装培训各种军政干部。


  抗日军政教导大队的组织机构基本以延安抗军政大学为模板,教导大队的编制分为大队、中队、分队和班。教导队的行政管理人员来自延安、团长以上的老红军及抗军政大学毕业生,有张震、岳夏、周志坚、朱理治、陈少敏、危拱之、刘子厚等人。教导队下另有青年抗救国先锋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民族解放先锋队等群众组织。彭雪枫等同志研究还确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制度,比较典型的有生活检讨会制度。在生活检讨会上,学员们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导队中的优秀分子中积极慎重地培养和发展党员及“民先”队员,毕业学员中党员高达三分之二。还仿照红军长征时连队办“列宁室”的做法,在各中队部设立了救亡室(俱乐部)。救亡室中有墙报、最新新闻摘要、斗争态势、宣传标语、新思想新理论新指示等,供大家学习。


  教导大队的师资,一部分是包括旧教师、塾师在内的知识分子,一部分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毕业生,一部分是中央特派的支持竹沟干部教育事业的教员,各领导也参与授课,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以及李先念、八路军参谋长罗瑞卿、彭雪枫、王国华、张震等都曾亲自为学员讲课,主要讲授政治形势,有关抗战的基本理论、政策,并结合战争情况,讲授新的学校行政及教导方法及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等。此外还设有军事课,讲授游击战的基本常识。


  中共河南省委也在竹沟开办了训练班(对外称新兵队),负责培训全省各地支部以上的干部,两年内共轮训全省各地区委以上干部1000余名。此外,省委举办了青干队300余人(党员占三分之二)、地武干班200余人(全为党员),电台、机要、卫生、司号、供给、妇女各种培训班合计200人。总计训练学生3000人,其中中共党员占2200人。这为党在中原等地区独立自主地领导和开展抗日战争做了干部和思想上的准备。


  各个抗日救亡团体也在竹沟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训练班。一是确山县青救会组织的抗日自卫队,定期组织政治理论课及军事训练;二是竹沟镇的妇救会,全县各区会员逾3000人,接受培训后,积极投身到抗战后勤工作中,组织募捐、购买等筹措军粮,“剪衣片、缝衣服、纳鞋底、做鞋帮、做军衣、军鞋,仅竹沟河东、河西妇救会员就为从竹沟出发的干部、战士做军衣3000余件、军鞋5000余双”;三是中共确山县委组织的战时服务团办壁报、出画刊,同驻马店学生救亡团体合作开展民运工作;四是竹沟的商救会千方百计为部队运粮、布匹等;五是豫南特委特批,危拱之开办的抗日保乡会干部培训班先后培训了300余名学员,泌阳、遂平抗日青年训练班名义上是国民党办的,实际上为共产党掌握,成为河南省委培训抗日干部的合法场所。


  随着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和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中共河南省委和中原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干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制定正确的干部教育方针和政策,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完善干部教育体系,扩大干部教育规模,为共产党和军队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干部队伍的数量和素质都有了质的飞跃。


  抗战期间,竹沟被誉为“小延安”“小陕北”,竹沟地区在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余位省部级领导、100余位将军,有200余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等大批党政军人才,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