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41年

发布时间: 2021-04-14 15:50:27.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41年

  抗大四分校旧址今昔照片


  1940年3月,彭雪枫在河南省永城县麻冢集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以下简称抗大四分校),这是新四军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学校。它在永城1年多的时间里,共开办了两期,培养了近2000名党政军干部,成为豫皖苏边区的育才阵地。1941年6月,抗大四分校转移至津浦路东(今江苏、安徽部分地区),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一、抗大四分校的前身——随营学校


  1938年11月,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在河南杞县傅集成立,彭雪枫兼任校长,学员共有120人。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彭雪枫等支队首长亲自授课。1939年11月,游击支队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1940年2月24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华中青年学生因受李品仙压迫,大批来到新四军,华中应立即成立抗大分校,吸收华中大批青年学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第六支队党委决定:以随营学校为基础,成立抗大第四分校,彭雪枫兼任校长,吴芝圃兼任副校长。随营学校的第一、二、三中队和女生队共180余人,1940年3月转入第四分校。


  二、“一边学习,一边战斗,要经常处于战备状态”


  1940年3月18日,抗大第四分校举行开学典礼。开学后,仍有不少革命知识青年络绎不绝地到校学习,最终学员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抗大四分校规模迅速扩大。在课程设置上,彭雪枫根据知识青年较多的特点,建议开设基本理论课和军事技术课程,还有党课教育课程和形势教育课程。他先后为第四分校编写了《游击战术的实际运用》《战略战术讲授提纲》等教材。


  1940年6月26日,华中派遣大队200余名教职人员到达第四分校驻地河南永城麻冢集,加强了第四分校的办学力量。6月1日,第六支队在学校召开纪念“五卅运动”大会的过程中,突遭千多名日伪军袭击,彭雪枫果断指挥部队进行反击,歼敌200多人,分校学员安全转移,这是第四分校成立后经受的第一次战斗考验。11月7日,第四分校第二期开学典礼在麻冢集南的牌坊集举行。彭雪枫出席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他郑重指出:“你们应该一面学习,一面战斗,要经常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应付敌人之“扫荡”,做好在战斗中办学的准备。


  三、“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总校如此,分校尤佳!”


  1940年8月,新四军第六支队与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合编,成立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纵队司令员,并继续担任第四分校校长。1941年,蒋介石从豫西调来第三十一集团军作为骨干力量,企图以相当于新四军第四师7倍的兵力一举围歼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彭雪枫指示第四分校:“采取小型、分散、隐蔽的办学方法,昼伏夜行,不断转移,利用战斗间隙进行教学。”3月中旬,彭雪枫把学校干部、学员和后勤人员整编为3个工作团,并规定各工作团的主要任务:“协助地方政府筹粮、扩军、做群众工作、支援部队作战,并同敌人进行游击周旋,以保存有生力量,执行巩固后方的任务。”各工作团仅用1个半月的时间就动员了300余名青年参军,征集军粮10万斤。彭雪枫得知情况,高兴地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总校如此,分校尤佳!”


  四、抗大第四分校易名为雪枫军政大学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不幸牺牲。为纪念彭雪枫,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政治部于1944年10月12日作出决定:将永城县更名为雪枫县(1949年3改回永城县),第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1945年3月24日,第四师在祖姚庄举行了庆祝第四分校成立五周年暨雪枫军政大学命名大会。接任第四师师长兼分校校长的张爱萍主持大会并讲话:“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反攻,我们要培养大批的军政干部,凡是从这里毕业的干部,都应该具备彭雪枫同志一样的品德;大家要以实际行动来悼念彭雪枫师长,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新的雪枫军政大学,为培养千百个雪枫式的干部而努力,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抗大四分校培养了大批的党政军优秀干部,为党增添了新的血液,为创办各类学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