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河南教育百篇|1942年

发布时间: 2021-04-14 15:49:57.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1942年2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以下简称抗大十分校)在新四军五师随营学校基础上成立,校长李先念、副校长邝林。首届招收学员1000名(其中67%的学员为豫鄂边区党政军在职干部,33%的学员为豫鄂两省沦陷区青年学生)。


  抗大十分校始终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在政治教育内容上,一是开设专门的政治课程。以政治常识和党的工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改造学员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目的,开设“党的工作”“群众工作”“中国革命问题”“中国问题”“马列主义”等政治课程,使学员了解社会发展史,掌握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基本知识。在讲授“中国问题”课程时,又细分为“抗战六年”“汉奸汪精卫”“摩擦与反共”“帝国主义与中国”“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战后新中国”等七个方面。课程内容十分丰富、翔实具体。二是重视政治理论教育。边区党委把整风运动作为一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动。1943年2月,组织团以上干部115人先后在八角门楼开办整风学习班,学习整风文献。1943年6月,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发生后,抗大十分校转移到钟祥县(今钟祥市)大山里上课,由李实主讲政治理论课,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鄂豫边区施政纲领》、中共党史、百年来中国革命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等,学员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为迎接全面反攻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抗大十分校还注重加强文化教育,为政治教育夯实了基础,练好了基本功。文化教育以识字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读写能力为目标。学习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国语、算术、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1939年冬至1940年元月,根据边区党委“厉行识字”的号召,抗大十分校学员投入到以识字为中心,包括学习和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法令在内的学习运动中,掀起了文化学习的热潮。1943年4月至1944年4月,被称为“文化突击年”。这次的文化学习运动,除识字以外,着重要求学员练习应用文写作、掌握看地图以及军事、经济、史地、自然等常识。


  抗大十分校坚持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同时注重文化教育,极大提高了各级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为战胜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为祖国未来的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准备了管理人才。抗大十分校的伟大历史功绩必将永垂青史,昭示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来人。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