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精心谋划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三门峡市立足基本市情,围绕质量、特色、公益这一目标,先后通过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市教育工作电视会议两个会议,在系统内外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发展合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努力涵养区域教育发展新动能。
一、加快补齐短板,在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上下功夫
突出解决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不够问题,提升学前教育治理水平。以县为单位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持续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城镇小区配套园建设。持续落实、逐步提高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同时,规范非营利性幼儿园收费。督促部分县(市、区)落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资金政策。落实公办园机构编制标准,加强动态监管,提升管理效能,组建全市幼儿园发展共同体,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面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幼儿园采取举办分园、承办新园、托管弱园、合作办园等多种形式,构建幼儿园发展共同体。
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各县(市、区)科学编制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5G+智慧教育”建设工作,建成全市教学管理大数据基础平台,4所“三个课堂”5G智慧校园示范校,持续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突出化解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继续坚守底线,对大班额学校进行销号管理,逐年化解,持续降减。积极推动优质均衡县创建活动,引导各县(市、区)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配置、学校管理、教育质量、普及程度、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再提升。
聚焦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继续推进《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专项规划(2019—2021年)》,引导普通高中在创建综合创新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国际特色高中方面积累办学经验。树立全面的人才观,编制实施《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提高高中教学质量。选拔一批校长到先进地市学校跟岗学习锻炼提高;改进教师培养体制机制,聚焦让最优者从教、让从教者敬业、让敬业者乐业,培养一批有爱、有识、有为的教师。
二、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在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上下功夫
及时补充紧缺教师。在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切实加强编制统筹使用,重点解决好公办普通高中新课改需求,着力解决好农村中小学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紧缺问题,谋划解决好学前教育师资短缺问题,严禁有编不补。
依法保障教师待遇。各县(市、区)按照“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法定要求,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市政府督导委员会加强督促,及时反馈,切实保障教师待遇。
扎实提升教师能力。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探索整合既有资源,成立新型教师发展中心,配足配齐教研人员,形成助推教师发展的最大合力。突出强化教师专业精神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培养,大力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积极构建教师梯队攀升新格局。足额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按最低不低于按照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学校生均共用经费不低于5%的标准拨付使用。
三、深化综合改革,在破除阻碍发展的瓶颈障碍上下功夫
坚持抓好教育评价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不得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顽瘴痼疾。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及时总结中心城区教育集团化办学等实践经验,研究出台《加强全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办法》,采取“名校+新建校”“名校+薄弱校”“名校+乡村校”“盟校制”“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实施集团化办学,形成小学固基、初中壮腰的基础教育发展格局。
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坚持自愿参与、公益惠民、家校合作、积极稳妥的原则,优先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努力满足有服务需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读学生。
推进“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改革教师编制、岗位设置管理方式,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的统筹配置和管理,推动教师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合理流动。理顺政校关系,取消校长行政级别,促进校长由“职务”向“职业”转变,由“做官员”向“做专家”转变。
打造“新教育”品牌。完善教育功能,依托全市“一本四专”高等职业教育格局,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快推进河南科技大学工程学院转设本科院校,全力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着力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中心,提升城市美誉度,在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上实现更大作为。
(三门峡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