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项机制” 强化“三个坚持”
濮阳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升级
日前,濮阳市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动员大会,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创建工作,力争2025年前2个县(区)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到2030年全市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前5年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创建目标。近年来,濮阳市不断强化县(区)政府主体责任,持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着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推动全市义务教育实现了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的转型升级。
一、建立各项工作机制
建立责任机制。濮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压实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责任,各县(区)政府(管委会)的主体责任,市、县(区)两级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的协同责任。市领导多次深入县区调研指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教育“三个优先”全面落实问题,对创建工作作出批示。
建立推进机制。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台帐,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细化量化创建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先后8次召开由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均衡发展工作,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整改。
建立督导机制。建立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分包县(区)督导制度,成立9个督导组,定期开展专项督导。2020年,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履行义务教育发展职责开展专项督导6次,先后召开各类培训会、推进会、工作部署会32次,培训工作人员500余人次,开展学校督导检查15轮,检查学校560所(次)。
二、坚持以均衡为主线
加快学校建设。把学校建设项目纳入市政府民生项目予以保障,着力增加学位供给,改善办学条件。2013年以来,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76.58亿元,新建义务教育学校88所,改扩建770所,增加学位20.1万个,增加建筑面积225.73万平方米,增加运动场地面积72.47万平方米,增加图书630.29万册,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值3.83亿元,增加教学用计算机3.35万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全面消除大班额。全面实施消除城镇大班额专项规划,严格招生管理,铁腕治理择校,采取“一县一策、一校一案”方式分流现有大班额,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实现连续5年下降,大班额比例下降至1.2%,超大班额全部消除。
创新办学模式。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强校托管弱校等,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着力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热”问题。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组建教育集团50个,实施联合办学150所。
三、坚持以教师为核心
做好教师补充。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累计为市属学校公开招录教师2647人,为五县招录特岗教师4104人、培养小学全科教师638人,城乡教师紧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加强教师培训。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名家培育工作,加快构建全市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助力全市教师专业化成长。“十三五”期间,共有4名教师入选“中原千人计划”——中原教学名师,8名教师入选“中原名师”,190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名师、1170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培育认定市级教育教学专家10名、市级名师27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187名、市级骨干教师2363名。
保障教师待遇。严格落实全省教育大会制定的各项教师待遇保障政策,累计发放“一补两贴”2.84亿元,受益教师64576人次。全面加强农村教师“两套房”建设,累计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801套、保障性住房5033套,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四、坚持以公平为根本
扎实做好教育扶贫。建立覆盖全学段的学生政策资助体系,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36万人次,发放资助资金13.08亿元;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8.57亿元,帮助6.6万余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程,建立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完善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辍学儿童动态清零。
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材料,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安排就读,实现了“应入尽入”。加强残疾儿童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全面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对不具备上学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采取送教上门,实现了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零拒绝、全覆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
(濮阳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