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科创路上唯有奋力奔跑

发布时间: 2020-12-22 14:05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刘安:科创路上唯有奋力奔跑


刘安:科创路上唯有奋力奔跑


  郑州大学“学霸”、科创先锋、大赛获奖者、专利发明者、年级长……这些都是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5级本科生、“最美大学生”刘安身上的标签。


  一名本科生如何成长为清华大学直博生?既是学生,又是年级长,他是如何成为“学霸”和科创先锋的?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走进郑州大学,走近刘安,感受他在科研路上的点点滴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瘦削的身材,朴实的着装,说话轻声细语,交谈中脸上总会透着些许腼腆……这是记者初次见到刘安的印象。我们从近况聊起,刘安的“话匣子”也由此打开。


  如今,大四下学期的刘安虽然已经没有了要修的课程,但被保送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固体力学方向直博生的他却没有丝毫松懈。除了忙着自己的毕业论文《18CrNiMo7-6合金钢硬化层设计基础研究》的设计,他还会到别的学院“蹭”一门材料科学基础的课程。


  “我提前和研究生导师沟通,开始补充学习研究生阶段要用到的弹性力学、断裂力学、金属材料学几门课程,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学习,所以才选择去‘蹭课’。” 刘安说。


  作为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位清华大学直博生,刘安谈起保研之路,他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了2018年9月。


  刘安本科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而研究生报考的方向却是力学,二者虽有共性,但是他并未系统学习过弹性力学等内容。


  在2018年暑假准备研究生面试的同时,刘安还在洛阳一家机械工厂实习。每天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他都会匆匆跑到工厂附近的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看书。当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刘安提前一天坐车到了北京。“旅馆里的房顶正好顶着我的头,房间里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我当时就蹲在地上看书,看到凌晨两点。”他回忆道。


  2018年9月29日,刘安正式收到清华大学预录取的通知。从申请清华大学夏令营到9月获得预推免资格,从9月16日面试到9月18日收到电话预录取通知,“总体过程还是比较艰难的”。当回忆起整个保研历程,刘安说“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其实,刘安第一次申请清华大学夏令营并没有通过,但他没有气馁,而是又报名申请了清华大学的预推免资格。


  保研清华,有面试前的准备,亦有三年的积淀。刘安说:“其实我大一的成绩排名并不是很靠前,为了探寻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保研,我就主动咨询了一位当时被保研到浙江大学的学长,从而让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目前,刘安虽不再担心保研的问题,但他仍然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学英语、学习研究生基础课程、“泡”图书馆、每周学习一篇外文文献……这些都出现在了刘安的规划表上,因为他要为未来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学习与工作,要学会分配时间与精力


  刘安自入学起,在学习方面,他一直保持着“白加黑”“5+2”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工作方面,刘安一直担任机械工程学院2015级年级长职务,作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他总能独当一面地开展各项工作。


  “你是如何兼顾学习、科研与年级长的工作呢?”记者问。


  刘安回答道:“不管是学习、学生工作还是科创,都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想做好这些事情,除需要有较好的协调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勤奋。”


  “通常情况下,我在学习、科研、学生工作、课余兴趣爱好方面的时间分配比例大致是7∶1∶1∶1,每件事情都会有计划,并且要求自己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刘安自信地告诉记者。


  刘安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大二刚开学时带领班委进行学生综合测评的情景。每周21节的繁重课程加上周末的实验课,留给工作的时间很紧迫。第一次接触综合测评工作,大家不熟悉开展流程,更加大了工作难度。


  “记得那时候,我的QQ一会儿就是几十条消息。”刘安回忆道。那段时间,他经常凌晨两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宿舍。


  勤奋加上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这是刘安兼顾学习、科研和年级长工作的秘诀。刘安坦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同学和辅导员的支持。“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不是单纯只给我们安排工作,而是提倡我们‘在用中学’,督促我们看书、学习、实践,我们五个年级委成绩都很好,保研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都有。”刘安表示 ,“每到期末,辅导员都会尽量让年级委少参与学生工作,专心准备考试,这也是我能取得如今成绩不可或缺的因素。”


  谈及学习方法,刘安表示,时间都是挤出来的,课前做好预习,课上认真学习,课下做好复习整理,把课本多看几遍,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在大学,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我们大学生应该过得充实一些。”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6级学生郑成栋告诉记者:“刘安学长学习很拼命。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前,他在学校的教学楼里通宵复习,仅这一点,就让我们佩服不已。”


  在刘安自己眼中,所谓成长,就是实现独立生存、完成独立思考的自我奋斗。当被问及自己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时,刘安是这样说的:“我家是农村的,父母身体不好,我只有努力才可以改变家里的状况,让家人过得舒适一些,所以家人应该是自己最大的动力。”


  潜心科研,誓为“中国智造”贡献一份力量


  在大学里,除了学习专业课以外,刘安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进行科研实践。“上大学之前,我对科技创新一窍不通。”刘安坦言。入学后,他发现学院的科技创新氛围浓厚。在环境熏陶之下,他加入了学院的深蓝科技部。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科技创新指导老师张宏选告诉记者,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科创实践平台,学院设立了卓越工程师班、深蓝科技部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还专门配备有科创指导老师,在这里,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与科创实践。


  在刘安曾经工作过的深蓝科技部实验室,记者看到,实验室中间的工作平台上,放着大大小小四五台机器人半成品,有水下机器人、3D模型打印机……旁边桌子上,分门别类摆放着成千上万颗不同规格的螺丝。在实验室的一角,刘安的科研成果——摘菠萝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而这个机器人正是刘安将科技创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记者采访得知,刘安幼年时家里最累的农活就是摘西瓜,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思想的火花擦出后,他很快联系了几名同学结成团队进行研发。由于西瓜成熟度难以判断,摘西瓜机器人最终变身智能采摘菠萝机器人。


  “大二暑假,我们在实验室里‘泡’了两个月。”据刘安回忆,为了解决车子的平衡问题,他们四次更换设计方案,为了节约成本,实验的时候甚至连一把扫帚都派上了用场。最终,他带领团队拿下了第十一届 iCAN 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华中赛区二等奖。


  此后,刘安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2016年10月到2017年7月,刘安主动参与了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老师徐献忠主持的外骨骼绿篱机器人项目,主要负责机械结构设计和 Auto CAD(一款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出图。


  “这个项目主要就是为了减少环卫工人的劳动量,让工人更轻松地操作智能机器修剪花木!”刘安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示范绿篱机器人的使用方法。


  在做外骨骼绿篱机器人项目时,刘安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汇报项目进展,经常一汇报就是一两个小时,科创启蒙老师徐献忠就手把手地指导他。对力学的初尝试,奠定了刘安后来的科创、读研的基础。


  “我最喜欢的便是在学习和科研获得成功后的满足感,喜欢就会想做,想做就会学会,学会后就会更想做。”刘安说,他喜欢科创带来的充实感。


  关于未来,刘安表示,他在研究生阶段将全身心投入科研,并希望将来能到国外学习交流,最后回到国内做一名高校老师,为“中国智造”培养更多科创人才。


  (原载2019年6月28日《教育时报》,作者:黄发强)


  青春寄语


  珍惜韶华,不负青春


  作为一名大四的学生,马上就要离开学校奔赴自己的下一个“战场”。回首过往,我的内心深处总可以感觉到一种力量和温暖,郑州大学让我拥有了一种生命的温度,一种用“刻骨铭心”才能形容的努力,这些将是大学校园赋予我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对于将来,我希望在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得到行业的认可与肯定。


  大学四年,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鞭策我不断努力超越自己。现在,我们即将离开母校,但我不想用“一帆风顺”来祝福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因为太顺利的征程会让我们错过人在低谷时的“无限风光”。我祝大家可以逆风而上,披荆斩棘,在挑战中磨炼出更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