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珊:新时代的“女霞客”

发布时间: 2020-12-22 14:0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何海珊:新时代的“女霞客”


何海珊:新时代的“女霞客”


  在今年的“出彩河南人”之第二届最美大学生颁奖典礼上,一位“最美大学生”和母亲的深情拥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全场观众看到向上的曙光、家庭给予的力量……


  这位“最美大学生”就是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5级实验班学生何海珊,目前她已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何海珊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一起跟随记者的脚步看看吧!


  生活给予她磨难,但她报之以阳光


  近日,记者在河南大学见到了何海珊,她正忙着毕业论文答辩和准备毕业事宜。阳光、乐观、爱笑、满身正能量……是这个柔弱的南方女孩儿何海珊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虽然生活给予了她磨难,但她却报之以阳光。


  2007年,年仅11岁的何海珊失去了父亲,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她的妈妈身上。从此,海珊的妈妈几乎没有了自己的时间,每天打两到三份工,每天从早晨四五点钟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点钟左右。


  “但是不管怎么忙,妈妈都很重视对我们姐妹的教育。在一个月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里,她总会把我们领到书城,陪着我们去看看有什么书是我们需要的,然后会毫不吝啬地买下来。”海珊眼中噙着泪花告诉记者,“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一起在洗车行过年,别人都在家享受团聚和温暖,而妈妈依旧顶着寒风工作。就是那个时候,妈妈教会了我要笑着面对生活。”


  也许正是受了母亲的影响,何海珊在学习上总是有种“拼命三郎”的劲头儿。虽然临近毕业,但海珊的学习节奏依然没有慢下来。


  “今年2月18日,我提前去了北京大学自己的研究生导师那里,一是想尽快适应研究生阶段实验室的学习氛围和生活方式,二是为了向师兄师姐们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何海珊说,最近她除了一直在忙着修改毕业论文,每天还会学习英语口语和专业课,并要求自己经常浏览与地理学相关的信息和文献。


  在海珊的书桌上,记者看到一张精确到分钟的作息表,这也印证了何海珊的“马不停蹄”:6:00起床,6:30学习雅思,8:00专科课学习……一直到22:00学习英语单词。何海珊的同班同学、已被保送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的郑金丽告诉记者:“她特别有活力,很乐观,除了学习,几乎没有课余生活,平时还会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我很佩服她。”


  “现在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每天都在忙学习,假期从来没有出去玩过,要么在写论文,要么在参加科研竞赛,但我发现学习并没有那么枯燥,尤其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学习而带动身边同学一起努力,我会更加觉得有前进的动力。”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日子看似枯燥,但对何海珊来说,却是一个无比珍贵的自我蜕变过程。


  自己决定的事,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


  尽管学习很拼命,但前提是找到方向。其实,大一时的何海珊一直比较迷茫,因为地理学并非何海珊的第一志愿。


  “我是被调剂到地理专业的。”何海珊说。直到有一次,她和环境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二玲聊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方向,可以说李老师是何海珊大学梦想的启蒙者,“李二玲老师告诉我,大学就是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地方,如果一不小心走歪,影响是巨大的。”


  于是,何海珊开始重新规划大学生活。地理学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何海珊敏锐地感觉到,大学只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真正研究好地理学,需要同时学好数学,于是她开始了对数学建模的探索。


  刚开始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时出现的小插曲让何海珊记忆犹新。“参加学校第四届数学建模竞赛最初组队的时候,大家总是会跟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组队,都不愿意跟地理专业的学生搭档,地理学出身的我显得不是很受‘欢迎’。”何海珊告诉记者,但自己决定的事,一定要想办法去做,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我先后联系了6名数学专业的同学,直到报名的最后一天,才和数学专业的一位学姐、我们院一位同学完成了组队。”


  何海珊之前从未接触过数学建模。为了寻求突破口,弥补自己的劣势,她开始自学计算机语言和数学模型,研究历年数学建模优秀论文。“比赛前,我每天逼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学会新的知识并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当学习、科研和比赛积压在一起,加上比赛时间紧迫,通宵就成为那段时间的家常便饭。”


  提起何海珊,导师李二玲印象最深刻的是比赛那段时间。“那时孩子们经常会忙到凌晨两三点,饿了就吃带去机房的饼干,困了就在电脑前简单趴着休息。”浏览竞赛题目、自学编程、巩固计量地理学……就这样,经过不懈努力,何海珊从校赛走到了国赛,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这也为她日后参加更多的建模竞赛注入动力。


  据了解,何海珊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二等奖、第八届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APMCM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通过参赛而自学的相关编程知识也被她应用于地理科学研究,取得四项软件著作权。


  “学霸”的世界:学习就是击破一个一个小目标


  除了拿奖拿到手软,何海珊还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据了解,连续三年,何海珊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考评都位居全年级第一。那么,“学霸”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学霸”学习有什么诀窍呢?


  为了体验一下“学霸”的生活,采访的当天下午,记者在何海珊及其同学的带领下,来到郊区田野开展土样采集工作。顶着烈日,伴随着田地里刮起的阵阵尘土,刚走到地头,记者已是大汗淋漓,而何海珊及其同学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只见有人拿铲子,有人拿采样袋,有人拿笔记录,有人采访农忙的农民……“一块土地的土样一般至少取其中五个不同位置的土壤,这样才算完成最基础的步骤。”何海珊边采集土样边告诉记者,“‘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仅是农民的日常,也是实地探究的地学人的常态。”


  到郊外的田野采集土样只是地学人最基本的工作。何海珊的辅导员韩晓静说:“有时候,学生们还要到山区实践,经常在山林水涧跋涉穿行。做调查时,突发事件时常发生,十分考验学生们的决心与毅力。”


  “记得大二时参加地理科学展示大赛,我们连续几天顶着烈日深入兰考县进行实地调研采样,就农业生产行为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进行研究。”何海珊回忆起大二时的场景,“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在消解土壤样品时,加热的时间需要精确到秒,所以我们不得不闻着高温挥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卡着点将样品取出。那时候,将午饭或晚饭打包到实验室里,和着难闻的化学气味吃饭是常有的事。”


  谈到学习的小窍门,何海珊总结为“沉下心来”。当然,除了沉心静气还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


  “我会明确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根据学习任务确定若干个小目标,为了完成这些小目标设定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每击破一个目标就意味着我与梦想的距离缩短了一截。”何海珊表示,每天都坚持,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不断发生量变,坚持到最后,学习就会发生质变。


  什么力量激励何海珊不断前进?她表示,除了母亲对自己的激励,学校的学术氛围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她成为河南大学“明德计划”地学实验班的一员后,越来越喜欢学术研究,“同时,也感激学校对我的努力做出奖励,每年的奖学金让我减轻了生活压力,让我更加有动力去学习。”


  采访中,作为“学霸”的何海珊给学弟学妹们写下了一段话:学好专业知识是基础;永远不要说自己没有准备好,必须让自己在学科竞赛中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一定要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收获的东西更多;走学术之路,学好英语很重要;执行力要强,当日事当日毕;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


  面对未来,何海珊激动地说:“我未来的一个小目标是在研究生阶段踏踏实实做科研,争取去国外继续深造,学有所成之后回来做一名科研工作者,回报社会和国家。也希望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家庭命运,让妈妈过上舒适的生活,换自己来为妈妈遮风挡雨。”


  (原载2019年6月28日《教育时报》,作者:黄发强)


  青春寄语


  坚守初心,为中国地学事业贡献力量


  回想起我的大学生活,真的每天都在忙学习,但是当时一点儿都没有觉得无聊。日复一日、三点一线的日子固然枯燥,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无比珍贵的自我蜕变过程。


  沉下心来,培养逻辑思维,保持最为难得的初心,掌握最为重要的知识储备,这都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尽管整个过程充满了疲惫与艰难,但我很怀念那段用缜密的逻辑求证世界的难忘经历。枯燥不意味着无聊,而是探索未知乐趣的必经之路。


  我的追梦路上写满了执着。自己的事,无论如何都得去做。如果青春是列车,梦想就是我们不顾一切奔向的远方。倔强地兀自生长,即使征途山高水长,仍不疾不徐,这是我们奋斗的样子,更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