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家校关怀万里行 从“心”出发送春风

发布时间: 2020-11-28 16:42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平顶山学院:家校关怀万里行 从“心”出发送春风


  家访工作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四困生”实行精准资助、精准关怀、精准教育、精准助业,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打通家校合力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让家访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成为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温暖纽带,成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项目内容与特色


  1.“三化”建设夯实家访基础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平顶山学院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的“三化”工作机制,并在统一思想上下功夫、在明确方向上下功夫、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筑牢家访活动的根基。


  2016年,学校实施家访工作标准化建设,一方面制定了《平顶山学院家访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岗位职责、制度建设、档案管理等工作标准,让家访工作对象清晰、标准明确、程序规范,确保家访工作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系统化作为提高家访工作精准度的重要途径,制定了《平顶山学院协同育人工作实施办法》,把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纳入到平顶山学院的大思政工作规划之中。5年来,学校家访历经了实践探索阶段、方法聚焦阶段再到深化思考阶段,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制度完备、实施有效、反馈良好的家访体系。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家访资源在线配置、家访档案在线管理、家访情况在线变更,成为促进平顶山学院更好发展的途径之一。


  2020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平顶山学院充分发挥网络家访优势,狠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间断。学校领导带领全校教师,深入线上家访活动。依据“网络家访”了解的学生实际情况,面临具体困难,有针对性的开展“三项补贴”树信心、“心理关爱”解压力、“线上班会”明责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实现了“停学不停课、思政不断线”,把灾难当教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坚定了广大师生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2.“三心”标准筑牢家访方向


  5年来,平顶山学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家访活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进行建设,坚持用“永葆爱心、坚守耐心、保持恒心”的“三心”原则,答好了一份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立德树人时代之卷。家访,是一场觅爱之旅,学校坚守用爱点亮爱、用爱温暖爱、用爱传递爱的初心,实现了对学生关爱的全方位覆盖。


  在家访之路上,全体工作者时刻带着耐心,以“寻访学生、慰问学生、了解学生”为目的,向学生家庭传递学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宣讲国家、学校助学政策,介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办法;以“睹实况、察实情、思实际、办实事”为导向,通过亲自问询、现场听取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实用、更科学的教育指导,引导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5个寒来暑往中,学校领导、机关党员干部、二级学院党政领导、辅导员、学业导师、成长导师均参加家访,累计家访学生980余人,足迹覆盖了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南、山西、海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新疆、宁夏、福建、湖北、北京、上海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恒心踏遍万里征程、访遍千家万户。


  3.“三精”目标打造家访核心


  家访对象精准,家访流程精细,家访资料精确的“三精”目标是学校家访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精”中不断推进家访工作提质增效。


  一方面,重点走访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就业困难的“四困生”,每学期期末,学校会根据调查实践及学院意见反馈,成立家访研讨小组,并按照学院推荐与学生自主申请结合的原则,确立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家访对象。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科学的家访工作方案,细化措施,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实效。长期以来,以线上、线下“双线制”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普访、随访和定访相结合,同时学校鼓励各学院对未进行实地走访的学生,进行“电话访”“网络访”“信件访”等,坚持“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成长向导”的家访导向,有力有序有效地落细落小落实家访政策,深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模式。


  每一次家访工作结束后,参与家访的学生工作者每走访一个家庭撰写一份家访报告,报告包括家访的目的、过程、启示、建议及后续帮扶计划等,每年都形成200余份家访报告并装订成册,每一篇家访报告都完整记录了被家访学生的全程性资料,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另一方面,学校组织部分参与家访的教师召开座谈会,对家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对家访给学生工作带来的促进作用进行挖掘思考,对学校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进行升级创新,切实提高家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三扶”平台拓展家访内涵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是针对当前脱贫攻坚实际开出的治本良方。在对家访对象进行精准资助的同时,还要授人以渔开展精神和能力资助,让困难学生增强信心,提升能力。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精神鼓励和平台锻炼,让学生思想上进,学习上游,能力上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成长,保障困难学生读书无忧、生活无忧、心理无忧,这是社会的期望,也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目标。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公益服务、就业能力提升等教育活动,让受访学生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让感恩、责任和能力提升成为平院学子独有的气质。目前,学校的资助工作已经由“物质性资助”为主转变为“保障性资助”再到“发展型资助”,实现了物质资助、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工作成效


  5年来,平顶山学院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革除陈规思维,创建思政教育新颖环境。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着力将家校协同育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拓展点,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向全员、全过程的创造性转化。


  家访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配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把家长纳入到学校育人体系中,让家长了解学生、了解老师、了解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引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状况,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状况及个性特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生一策”的精准帮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能够兼听社会各层面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并尽量弥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上新台阶,最终惠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家访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宣传了学校协同育人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推广了学校协同育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有力提升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同时也树立了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