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坚持“三全”“五育” 打造“大美学工”

发布时间: 2020-11-28 10:15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坚持“三全”“五育” 打造“大美学工”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建校26年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生为本、管理制度、量化考核、严管慈教”的学生工作理念,落实“三全”“五育”育人要求,依法管理,从严治学,打造了享誉社会的升达学风、校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2017年12月和2018年4月,两名优秀校友先后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等评为“优秀民办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地方高校学生管理示范性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配足配齐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积极打造思政教育特色项目,丰富形式内容,提升教育成效,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制度管理,依法依规


  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学生手册发放给每个学生。全面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配备专职辅导员147名,师生比1∶181。养成教育“三大竞赛”办法、学生违纪“三段十步”处理程序、教师每周深入学生宿舍制度等多次受到省教育厅学生工作检查组和兄弟高校称赞。


  特色教育,享誉社会


  建校26年来,学校每天6:30开展升国旗爱国主义教育,国歌奏响时升旗现场数千名师生和校园内各处师生均面向国旗行注目礼。每天开展一年级学生半小时“基本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记1个学分。“团体劳动”和“工读劳动”持续开展。每天开展全体学生参加的“秩序礼仪、文明宿舍、学生整洁”养成教育“三大竞赛”,全校辅导员、各班、各学院竞赛成绩量化排名。学校先后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典型案例一等奖、河南省第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重点建设项目等荣誉。


  “三三三制”喜结硕果


  学校按照“三严”(严管、严教、严考)、“三心”(关心、爱心、耐心)、“三特色”(两证多照的教学特色、守时守信守法的品德特色、风度仪态的形象特色)要求,加强育人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学风建设的指导意见》《学风建设评选奖励办法》等规定;坚持辅导员“四深入”(深入教室、宿舍、餐厅、学生活动场所)、教师课外辅导、任课教师深入学生宿舍和班级配备导师队伍等制度;坚持每学期开展“好学月”“礼貌月”“大学生读书月”等活动;坚持每学期发放成绩优秀奖学金、学业进步奖学金,每年发放考研奖学金、考证奖学金、专业成绩第一名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平均每年发放学校奖学金约200万元。“三三三制”办学特色,孕育了优良的学风、校风,学校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多年保持在50%左右,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近年有49名学生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心理育人成绩显著


  学校全面落实心理育人质量提升要求,建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7个院级心理辅导站,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工作、养成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不断上水平、创特色。学校近几年无重大心理事件发生,2015年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单位。


  资助育人屡受表彰


  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资助种类齐全,各类资助发放规范、及时、无误。设置勤工俭学岗位984个,每年发放勤工助学金200余万元。深入开展“诚信自强”系列教育活动,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提前还贷率为98.03%,本息累计回收率99.97%,本息回收排名位于全省高校第八位,在历年省资助工作考核成绩排名中都名列前茅。2018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考核取得了全省第七、民办高校第一的成绩,2019年资助工作考核成绩优秀(唯一获“优秀”成绩的普通民办高校),学校多次被评为国家助学贷款优秀单位、河南省高校学生资助先进单位,先后两次接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教育部学生资助工作考核检查,得到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为我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赢得了荣誉。


  学生安全平稳有序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每逢重大节假日、关键节点都扎实有效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宣讲政策规定,明确纪律要求,做好安全提醒,构建了校、职能部门、院、班、宿舍“五位一体”的学生安防体系,形成了多方联动的预防机制。通过构建校领导与学生沟通的平台“交流时间”、开通校长信箱、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等,倾听学生诉求,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做好教育、服务与管理育人工作。坚持公示制度,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学生问题,积极消除各类隐患。近3年,学校学生工作人员未发生违法违纪行为,学生工作未出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学校2016年9月获得省级“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7年1月获得“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称号。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学校开设“广亚智慧”“国学智慧”等课程,经常邀请知名学者到校做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定期开展“大学生读书节”“大学生读书月”和社团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多次举办两岸大学生夏令营、师生赴台研习交流、孔子行脚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豫台交流的典范”。升光书画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被评为全国百佳文艺社团、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团体之星。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全国最具影响好项目等荣誉。


  就业创业扎实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立校友会和就业辅导站,校友沙龙、校友大讲堂、校友创业导师团成效显著,形成了“一届帮一届”的校友帮扶就业机制。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文化精英。学校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河南省就业创业课程建设优秀高校。学校成立了双创教育学院,培育了“三师合一”的师资队伍,构建了“三课合一”的课程体系,打造了“三赛合一”的赛培体系,完善了“三体合一”的实践平台,学生创业项目连续4年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引导资金扶持。


  思想录:


聚焦“四个着力”   培养时代新人


张德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努力做好青年学生工作。


  一是着力思想引领,突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牢牢把握思政教育主旋律,输出具有“新时代特色”“新时代温度”“新时代烙印”的思政供给,通过“三大教育”“三大竞赛”“三方育人”把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构筑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耦合、课内和课外的统筹、育德和育心的协同、线上和线下的共融、学校与社会的互补、内塑和外强的共生,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补足思想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牢前行之舵;引领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学生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着力需求导向,助力成长成才。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对标新时代的新标准、新特点,着力从当代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寻求最大公约数,绘就最大同心圆,从外延环境到内驱动力,从始业教育到过程关注,做好全程精准聚焦和有机耦合衔接,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落实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细微之处,强化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就业帮扶等工作,构建“全天候、五深入、多渠道”的师生沟通交流机制,为学生答疑解惑,克服人才培养环节中的“木桶效应”和“短板劣势”,为青年学生铺就人生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是着力建强队伍,提高工作水平。做好学生工作,队伍是关键。学校加强学工队伍建设顶层设计,聚焦内涵发展,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严抓作风建设,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典型示范引领,通过优秀辅导员评选、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品牌项目建设评比等活动,展现辅导员的良好形象,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这些措施使学工队伍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心中有纪律、学习有榜样。广大学工干部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要求,塑造自己,格致诚正,争做人师。


  四是着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注重改革创新是学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学校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接受习惯、认知特点和表达方式,聚焦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不断创新理想信念、守信守法、道德法制、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社会实际等各方面教育;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传统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守“立德树人”“育才达人”之初心,不断提高学生工作水平,切实提升育人成效,为创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