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河南省林业局
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大别山行动方案的通知

豫教高〔2020〕159号

2020-11-26 09:49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办公室

各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河南省新农科建设,我们制定了《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大别山行动方案》,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河南省林业局

  2020年11月13日


河南省新农科建设大别山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河南省新农科建设,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发展需求,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推进农林教育质量革命,培育卓越农林人才。

  二、建设目标

  扎根中原沃土,弘扬大别山精神,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实施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到2025年,形成河南特色、国内一流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建设大别山幸福革命老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实施内容

  (一)实施新型人才培养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各涉农高校要出台《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实施办法》,不断加强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探索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工作新模式。实施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双百”工程,未来5年建设10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100名左右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完善联动机制,推进实施定向培养计划。以“招进来、培养好、沉下去、干得好”为目标,建立健全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依托河南农业大学等省内涉农高校,探索推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定向培养生计划。要科学制定定向培养招生计划,统筹做好定向培养招生录取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定向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定向培养生就业办法,规范定向培养生履约管理,支持定向培养生专业发展,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才。

  3.完善分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启动为契机,持续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新型人才培养行动,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主动对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大类招生,着力提高新农科生源质量。对接农业创新发展新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探索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试点。对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索涉农高校与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林企业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对接现代高素质农民素养发展新要求,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探索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订单定向培养改革试点。

  (二)实施专业优化攻坚行动,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

  4.优化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构建新农科专业设置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全面启动新农科建设,力争在农业产业工程、畜牧产业工程、林业信息工程、森林康养、休闲农业、农业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美丽乡村建设及生态修复等方向上有所突破,培育、申报和建设20个左右的新兴涉农专业,调整淘汰不能适应农林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老旧专业。

  (三)实施课程改革创新行动,塑造教育教学新形态

  5.推动协同共享,建设新农科一流课程。整合河南省农林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一流课程合作和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一流农林学科课程和课程群。推动校际在线课程共享与应用,探索跨校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推行跨校选课及学分互认,形成优质课程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建立对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完善河南省农林高校在线课程联盟机制,针对农林高校在线课程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开展在线课程战略研究,开展新农科教学交流和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学水平。

  6.加强教材管理,建设一批精品优质教材。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农林专家学者参与新农科重点教材编写,鼓励和支持新农科科研教学重大研究成果教材转化,对参编国家级、省部级统编规划教材给予奖励。在河南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设立新农科教材研究专项课题,加强教材研究,着力开发体现科学性、前沿性、普适性的精品教材。加强新农科教材的建设、管理和监督,健全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

  (四)实施实践基地建设行动,强化实践育人体系

  7.加大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打造共享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鼓励各涉农高校与行业部门、兄弟院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建设一批农林类校内外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搭建区域性共享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农林高校大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素养,不断提升涉农高校大学生专业技能。

  8.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整合校内外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完善创新学分认定制度,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落实大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计划,重点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建设200名左右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五)实施优质师资培育行动,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9.加强教学组织建设,服务教师教学发展。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加强系、课程模块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选聘高水平教授担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提供必需的场地、经费和人员保障,深入开展达标创优建设,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探索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实施教学管理队伍培养培训计划,为教学管理人员发展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10.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强起来。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依托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共建20个左右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积极参与河南省高校骨干教师和科研机构(企业)技术骨干互聘“百人计划”。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推动培训常态化,探索实行培训学分管理。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和在岗专业科目培训,推广实施“双证”(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合格证书)上讲台制度。继续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计划、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

  11.改革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首要标准,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高教学工作量报酬,加大对教师教学业绩的奖励力度,确保教学奖励与科研奖励相平衡。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在职称评定中加大教学为主型教师的名额分配比例。

  12.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增强教育教学学术性。依据教育部《新农科建设项目指南》,在专业结构、培养模式、质量提升、发展体系等方面开展立项研究。引导鼓励一线教师尤其青年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开展研究。每年召开一次新农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总结新农科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绘就“大别山红绿金”蓝图,引领和推进新农科建设。

  (六)实施协同育人强化行动,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13.强化科教互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化农科教融合,强力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探索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模式。推进涉农高校新农科建设联盟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开展战略合作,力争建成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合作育人示范基地。重点推进鸡公山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信阳蛋鸡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力争新增 5个左右国家级、20个左右省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引企入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争建设3个国家级、15个左右省级农林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鼓励教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项目,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推动新农科联盟各高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重点支持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横向、纵向合作。

  (七)实施开放合作深化行动,构建合作办学新模式

  14.聚焦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科教合作。充分发挥各涉农高校办学优势,立足省情,重点推进涉农高校与国际名校的战略合作,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原则,利用合作双方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新模式,与合作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

  (八)实施质量文化建设行动,让农林人才培养质量提起来

  15.强化质量监控,构建全链条多维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重要作用,强化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全程监控。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加强专、兼职督导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督导评估机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推进新农科专业三级专业认证。发挥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国家数据平台作用,规范工作流程和数据填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流程全领域监测。

  16.提升质量意识,培育内源驱动质量文化。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通过动态监测、定期评估、自评自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专项督导、综合督导和协作督导等,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为培养新农科高质量人才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

  四、组织保障

  17.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新农科建设工作的机制;省教育厅和各涉农高校把新农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做好新农科建设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确保资源、人员、经费的优先投入;涉农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加大国家、省、校政策的衔接、配套、完善、执行力度。

  18.强化督查管理,加大激励引导。充分发挥各高校在新农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指导和激励各涉农高校围绕新农科建设行动方案的各项行动内容进行规划和建设。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进一步加强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高校要及时总结,主动发布进展情况及标志性成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