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阅读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 2020-06-28 15:29 【浏览字号: 来源: 教育厅新闻办
 
小学生自主阅读策略探究

濮阳市实验小学  李桂荣
 
  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尝试构建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想”自主学习、“能”自主学习、“会”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本人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探讨自主阅读的策略问题。
 
  一、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想”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具有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使课堂教学往下进行,不动情感的努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使学习有内在的动力支持。
 
  1.设置悬念激趣。教学中引起悬念,学生便会产生强烈地解开悬念的欲望,这种迫切的心理就会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索。如教学《将相和》之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本文中“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都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教师从“完壁归赵”故事入手,开始只说蔺相如从秦王手上骗回了璧,而身在朝庭之上,是“人与璧俱回”,还是“人与壁俱毁”,是“人回璧失”,还是“壁回人亡”呢?用一连串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促使他们渴望阅读课文,进而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质疑激趣。小学阶段学生求知欲强,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主动提出疑问。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时,学生对“孤”的意思有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诗中的“孤”写了诗人当时的目力专注,对其它船视而不见,写船“孤”是为了写对友人的情深意厚。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为求解引发争论,学生就进入了讨论,参与到求解中来。
 
  二、以提供自主空间为关键点,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如果说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那么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则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主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能”自主学习。
 
  1.进行选择性学习。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构建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与策略学习。例如,教学《黄山奇石》时,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奇石”阅读,体会山石的奇特之处。有的同学选”猴子观海”,有的同学选“仙人指路”,有的同学选“金鸡叫天都”;有的同学扮演“导游”介绍奇石,有的同学给大家展示奇石图片,当解说员;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成了“播音员”等,都非常投入。
 
  2.布置选择性作业。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性活动,让学生在课后做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具有不同水平、不同优势的学生设计多梯级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葡萄沟》后,一位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下自选性作业:画葡萄,根据课文为一串串葡萄上色,粘贴到教室内布置“葡萄园”;充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葡萄沟“物美、景美、人更美”的意境;假如你去葡萄沟旅游,热情的维吾尔族老乡会怎样招待你,请写下来;请你为吐鲁番的葡萄干儿设计广告;请你当导游查地图、找资料,写一段导游词。从这个教学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应该善于把作业设计为多种多样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以学会学习为根本点,使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还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以下几个方法:
 
  1.学会倾听与思考。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专注地听,用心地听。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过程中,可以汲取知识、获取信息、受到启发、锻炼思维,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怎样“倾听”呢?要集中注意力,分析、思考着听,要边听边看看讲话人的表情、手势和其他动作,边听边记、听后提问,就不理解的地方质疑,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学会思考、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方面分析比较,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到“给予自由”和“讲求民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设计质疑环节,鼓励学生说出自已的疑惑,提出有争论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 学会常用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把课文作为课例,把相应的阅读方法渗透教学,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下面举几个常用的阅读方法。
 
  (1)读懂一段话。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文,教给学生学习“读懂一段话”的方
 
  法,并独立运用。具体的阅读操作方法是:数一数这段有几句话,标上序号;一句一句地读,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掌握内容的要点,想一想前后句子意思有什么联系;合起来想一想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教师通过“示范方法、学生尝试、自我运用”引领学生读懂文本,使学生准确把握“读懂一段话”操作要领,再以几篇例文反复运用,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在这个阅读方法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这样,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掌握阅读方法并熟练运用,从而形成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2)边读边提问题。在引导学生提问题时,尽管有些时候在学生看来没问题,老师也
 
  要让学生感到“哪里都是问题”。首先,一见到题目,就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出自己想了解的“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就是学习思考的开始,对于所提的问题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之后,再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给问题排队,如把意思相同的问题合并为一个问题等,这个归并的过程就是在学会取舍,把握问题实质。读完全文以后,学生至少能提两个问题:“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有了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提得深一些,有意思一些。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先浏览全文,提出问题,再思考“段与段之间有什么联系”,最后抓住重点提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在比较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几个“这篇文章写的怎么样?好在哪里?”甚至“有什么不足”等问题。再细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自己已懂的地方,继续提出问题并解决。这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有目标,读有目的,使学生不仅敢质疑,会质疑,而且善于质疑。
 
  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列提纲理思路、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圈点批画”等,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方法与技巧的具体操作作为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性突破。作为教师,围绕某项读书方法,要创造性地使用恰当的课例。就某一项阅读方法而言,是指导学生“获得”的具体操作,而就小学阶段应掌握的阅读方法看,这是一个较完整的阅读方法结构体系,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自己悟得,又成为其独具个性的方法,从而达到自能阅读,从而培养了一个人终身阅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