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学院:抓住“两个课堂”,擦亮育人底色

2019-12-25 15:25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许昌学院实施“思政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将思政元素具体落实到每门课的教学计划、教学环节之中,并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激发了思政教育的活力。


  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有机融合


  避免专业与思政元素“两张皮”,是“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关键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要实现“同声共振”,首先要将课程目标和育人目标进行有机融合,要求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聚焦点,真正遵循思政教育、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谋篇布局”。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教师韩冰雪的《中国地理》课,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与环节,使课程目标与育人目标“无缝”连接。授课教师提出了“合作维度、小组维度、职场维度、职业精神培养和家国情怀”五个维度的育人计划,以小组讨论、竞赛、项目式教学等加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向学生们传达人地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素材和案例选取上,通过讲解教材以外的“中国名片”高铁、“一带一路”倡议、“南水北调”工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大国”自豪感。


  《药理学》韩本高等任课老师带领学生们深入到医药公司、居民社区,开展感冒药、降压药等常见药物的人体不良反应调研,有不少同学还经常在课余结伴去探望孤寡老人和生活不便的居民,把专业实习变成了一场“德育实践”,把知识和爱心体验变成了自我的社会责任感。


  找准专业课的“思政基因”


  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关键是找准切入点。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教师徐永新把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融合到《环境的影响与评价》课程当中,将专业知识与国家发展理念紧密结合,不但课程生动,吸引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以致用,投身祖国发展建设的热情。


  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实施的开放平台实践创新课程,让本科生走进实验室,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本科生参与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件,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60余项。该课程教师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课堂,培养他们的攻坚精神,营造出了尊重知识、尊重理性和尊重科学的氛围。


  老师们通过分析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有机引入具有教育意义,并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家国情怀、创新精神、法治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公民素质等方面的诸多鲜活案例,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理性认同。


  “两个课堂”抓住思政教育主阵地


  近年来,许昌学院不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课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从课堂教学走向校园和社会,建立起了“课堂互动+校园协同+社会联通”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其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双重合奏”,使学校牢牢抓住了课堂这个主阵地、主渠道,为良好思政教育生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实践,如今翻转课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在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中得以广泛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得到普遍认同,课堂教学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育人效果更加明显。


  除了“常规”课堂,学校还坚持33年打造了“理论殿堂”系列讲座思政“大课堂”,设计打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比赛等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课堂”,并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在红色基地、乡村社区、行业企业等校外广阔的大课堂上收获“不一样”的启迪与力量。


  (许昌学院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