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加强“新工科”建设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9-12-12 10:53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新工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河南理工大学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精心布局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模式创新、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等4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一、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拓展专业建设的新路径


  学校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注重优化主体专业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优势特色专业,科学设置新兴专业,规划建设专业集群,强化专业认证,实施专业带头人制度,实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印发《关于加强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意见》,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持续推动专业布局及结构优化调整。目前,撤销了7个本科专业,构建了煤炭绿色安全生产及清洁高效利用等九大专业集群,新开设“机器人工程”等17个专业,为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建有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0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带动了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对接学生能力培养,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


  按照“目标驱动、对接标准,学生中心、系统优化,分类培养、鼓励创新”的原则,以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相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专融合、理实结合”的“两平台、四模块”新工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以学习成效为导向,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并鼓励专业分类培养和开设各类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充分吸纳企业专家参与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邀请行业企业人员深度参与煤炭绿色智能化开采、智能装备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建设“绿色智能开采”“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建造”等创新课程群,推进采矿、安全、自动化、机械、土木等专业相关课程实践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了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创新体系。学校建有1门国家级、2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三、统筹协同内外资源,实施新工科产教融合新模式


  采取政校、校企、校校协同,产教、科教、校企、学创融合,构建了政产学研多主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主动与政府、大型煤业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企业深度贯穿教学全过程,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现已建成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以及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7项。


  理顺校内实践实验平台运行机制,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打破学院、专业、课程之间界限,构建集教学、科研、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横向结合、纵向发展的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包括智能制造、智能采掘与装备、地下工程、经济管理公共教学等。建成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四、对标提质创新方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对照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由目标保障系统、资源保障系统、制度保障系统、组织保障系统、过程保障系统、监控保障系统等“六位一体”的全程覆盖、循环反馈、闭合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还采取了一些特色做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均做了明确规定,形成了本科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体系。二是搭建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规范实验教学秩序,开展实验教学督导。三是实行校、院两级,理论、实验两类,退休教师、在职教师两重等多形式督导方法。四是实行学生评教、学院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教方法和学生信息员制度等质量保障方式。


  (河南理工大学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