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有度,走进阅读教学的文本秘妙——我教《祖父的园子》

发布时间: 2019-11-06 11:28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取舍有度,走进阅读教学的文本秘妙

——我教《祖父的园子》

  近段,听了一些课,对阅读教学的设计有了一些想法和思考,就想着以一节课来诠释,于是,就以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为例,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使学生、文本和课堂达到较为理想的契合。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选文非常精彩,极富萧红的语言特色,正如学者评论的“萧红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学意义上的‘童心世界’,是与大量平庸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同层次的‘童心世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播给更多的孩子。
 
  有了对教材的通盘了解,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我想从以下方面备课和设计:
 
  一、确定教什么
 
  《祖父的园子》有20个自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环节设计为:
 
  1.侧面描写
 
  2.学习萧红的语言表达特点:平实中见神奇
 
  3.读书理念的建立:
 
  读书“三重”:读出文字表达的内容、读出作家的心声、读出自己的理解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怎样获得“园子”,到哪里安放自己?
 
  二、怎样教?
 
  作为一个孩子,该怎样读书?自己小时候的读书:读天书,不求甚解,唱读书。本课想达到三级读书境界要求:一是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个性,读到自己;二是读出文字表达的内容;三是读出作家的心声,与作者共鸣,读者作者融为一体。不管怎样读,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读书意识的建立,我读故我在。
 
  由现实中的自家的园子“家园”到心中自由的园子“心园”,再到日思夜想的精神家园“梦园”,三园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建立,经过老师创设情境,走进了园子,再走出园子,继而联系自己,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安放自己的情绪和兴趣。三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也水到渠成体现了语文的文学性:治愈和浸润我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更加成熟和智慧。
 
  1.抽取几个自然段,采用板块式教学。
 
  (1)三个板块:家园、心园、梦园
 
  以“园子”切入:以“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切入内容,走进文本,循序渐进,以家园、心园、梦园三个板块层层递进,逐渐丰满,为建构心灵的家园铺垫。前两个板块写实,后一个揭示梦之家园的建立,委婉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精神的寄养之地,那样,精神世界才丰富而美好。
 
  (2)抽取式:本文有20个自然段,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抽取其中3个自然段(1、2、17自然段),其他一掠而过。
 
  2.学习写法:侧面描写
 
  读第一段,由“花园”引入,在语言文字中寻找“花”在哪里?通过阅读,找到花在:“花”上、“红的红,绿的绿”的色彩里、招蜂引蝶的香气里、“大红蝴蝶”的翅膀上、小蜜蜂圆鼓鼓的肚子里。这样的表面无花,而处处花香得写法即是侧面描写。
 
  3.学习萧红的语言表达特点:平实中见神奇
 
  以17自然段为例:(1)读读找找文段中的“就”,共11处;(2)比较用不用“就”的区别;(3)用“就”好在哪?(4)梳理出“就”揭示了在祖父园子的自由、无惧。
 
  4.读书理念的建立:
 
  仍以17自然段“花开了……都是自由的”为例:
 
  (1)让两个孩子站起来读;
 
  (2)老师范读;
 
  (3)让学生比较:三者的读有什么区别?
 
  (4)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读出了什么?
 
  (5)在讨论探究中得出结论:我这样理解,我就这样去读,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加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读出作者的独特表达,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抒情并非一定要语调上扬,声音高昂,沉思并非一定是声音低沉语气细微,读书没有格式化的固有模式,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祖父的园子》一课,帮助孩子们建构读书的教学主张:读出自己的理解认识,读出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在文字中读到自己。
 
  (6)怎样获得“园子”,到哪里安放自己?
 
  讨论:家园、心园、梦园,这是萧红的“园子”,你有吗?没有怎么办?学生在对话交流和老师的启发中明白:要去寻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园子”。
 
  三、由文及人,读懂作者,读整本书。
 
  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语文教师的使命是由一篇文章铺开,由一扇门、一扇窗去打开一个世界,把学生由一篇文领进作家的个人专著,启迪阅读兴趣,打开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走进作家作品,把学生引向整本书的阅读。所以最后我设置了一个环节:介绍萧红在19岁以后,永远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魂牵梦萦的园子,直到病逝。介入这些介绍,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会对一个命运暂短的才情作家有兴趣,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
 
  (2019年4月,张雅莉在周口师范学院为周师小学语文“国培”班老师做讲座,现场参与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