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赏 亦诵 亦悟

发布时间: 2019-07-15 16:10 【浏览字号: 来源: 河南省教育厅
亦赏 亦诵 亦悟
  
——《岁寒三友》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南阳市油田实验小学 刘娟娟
 
  《岁寒三友》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坚毅挺拔的青松,凌寒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统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独具的品性成为中国文人高尚人格的体现,为人们所推荐和喜爱,至今流传无数赞颂它们的诗文及书画作品。中华民族酷爱“岁寒三友”,古往今来,许多具有松竹梅品格的人,因其像松树、竹子、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廉正高洁而被世人称颂,事迹彪炳史册。本单元的主题课文安排了关于梅、竹、松的三首诗,并各安排了一篇相关的拓展阅读。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料收集可以在单元学习前布置,既便于对主题课文的学习理解,也给最后的展示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综合性学习的展示可以在主题课文学完后进行。
  
  【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1.“岁寒三友”资料查阅
  
  资料单一——“松”主题:关于松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松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单二——“竹”主题:关于竹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松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单三——“梅”主题:关于松的相关知识、诗文、具有松的品格的人物事迹。
  
  资料查阅说明:小组长和组员商议从三个资料单中选择其一,上报活动主持人,主持人做好协调,确保综合性学习展示的丰富性,三个主题都有;组长安排好本组展示的分工,相关知识介绍人、诗文朗诵、PPT制作等。
  
  2. “岁寒三友”书画欣赏
  
  (1)“岁寒三友”书画展海报设计及撰写。
  
  (2)“岁寒三友”书画展出及欣赏。
  
  (3)“岁寒三友”书画评比。
  
  书法作品的内容可以和资料查阅的“岁寒三友”诗文内容相结合,用毛笔书写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句或对联等。书画展可以以“书”为主,以“画”为辅,建议作品展在方便欣赏的地方,展出三至五天时间为宜,书画欣赏后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几幅好作品,在综合性学习展示时点评,要求用上描写书画作品的好词好句,好词好句可以提前收集。
  
  3. “岁寒三友”主题展示
  
  (1)书画佳作评议。
  
  (2)“岁寒三友”小专题朗诵。
  
  佳作评议每个小组上报本组在欣赏书画作品,并进行点评。“岁寒三友”可以分为“梅”“竹”“松”三个专题进行分组展示,展示的过程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诗文朗诵和相关知识的介绍。
  
  以上三个环节中,前两个为课下进行,第三个环节在课堂上综合展示。
  
  【综合性学习活动片段实录1】
  
  主持人:梅花凌寒傲雪,翠竹虚心有节,松树坚忍不拔,我们班的同学用自己的书法作品书写着“岁寒三友”,用自己的画作渲染着“岁寒三友”,我们班书画展的海报贴到学校大厅后,不仅引来了同年级的同学参观欣赏,其他年级的也到我们三楼观赏,我们班委会提前要求各组评出三到五幅优秀作品,并用上恰当的词语对其中一幅进行点评,现在,请按组序进行书画作品评议。
  
  生1:我们组评出的佳作是32号、7号和19号。其中,7号书法作品笔法苍劲有力,力透纸背,笔酣墨饱,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让我们每一个同学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书写内容选择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赏书法的同时也感受了梅花的精神。
  
  生2:我们组评出的佳作是19号、25号、33号和42号。我们组认为33号的竹子中国画画的栩栩如生,这些竹叶,或疏或密,或浓或淡,都很传神,无论是淡墨轻染,还是浓墨重点,都富有神韵。
  
  生3:有人这样评价中国汉字——汉字是人类的史诗,是思想奔流的河床,是凝固的音乐,是飘逸的舞姿,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象的艺术写真。我们组认为48号作品梁童的书法作品体现了这样的汉字美,梁童练书法练了四年了,而且她非常喜欢,也非常用心,我和她一起学书法,一起练颜体字,她的字潇洒飘逸,比我写的好多了,我们组都喜欢她的字,美中不足的是这两行字间距有点不匀,其他的我们组也选7号、25号,还有,我们组还认为3号和39号作品也很棒。
  
  ……
  
  主持人:综合8个小组的意见,我们班评出的10幅优秀书画作品分别是……现在请刘老师为他们颁奖。
  
  【教学反思】
  
  第三个学段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新课标有这样的表述“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或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策划了书画展的活动,从海报设计到展出安排,都由班干部和组长进行,这体现了“策划”与“活动”。作为教师,我进行的点拨就是要求学生评出好作品并通过收集关于书画作品描写的好词佳句进行评析,可以看出,生1的“苍劲有力,力透纸背,笔酣墨饱”来自于词语收集,生2的“这些竹叶,或疏或密,或浓或淡,都很传神,无论是淡墨轻染,还是浓墨重点,都富有神韵。”来自于本单元课文的句子模仿,生3的关于汉字的评价是完全的引用,但这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体现了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言。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在感受岁寒三友风骨和品格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体会汉字的形体之美。在活动中,培养和展示学生的书画才能,体现核心素养的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综合性学习活动片段实录2】
  
  主持人:我们班的书画展引人注目,展示了我们班书法达人和绘画达人的才华,接下来,我们各个小组的“梅”“竹”“松”小专题将是朗诵达人展示的舞台,更是我们班知识丰富的小博士一展才华的舞台,现在哪个小组实力最强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先请第一个小组来展示。
  
  生1:我们组展示的是“竹子”专题,请看ppt,这些都是竹子的照片,竹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像四川,湖南,浙江等,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中国有37属约500种,以四川地区为主。
  
  生2:我来介绍竹子的用途,竹子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点缀假山水榭的植物。它可制作工艺品、乐器,看,这是竹笛,竹子制成的竹纤维,被用作纺织品,做成毛巾和衣物等。将竹材通过烘培,制成竹炭,被用在许多场合,包括去除环境气味,以及特殊风味食品。竹也常用于建造棚架,也可以编制箩筐、背篓、菜篮、席子等。竹子还可以清热,有医学价值,看,这是“复方鲜竹沥”,这是“利胆排石片”,竹子都是其中的重要配方。
  
  生3:我来介绍关于竹子的成语,诗句和楹联。和竹子相关成语的成语有:竹报平安、青梅竹马、势如破竹、成竹在胸、罄竹难书;和竹子相关成语的诗句有: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和竹子相关成语的楹联有我们文学欣赏课上学过的: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请大家跟我一起读这些诗句和楹联……
  
  生4:说起竹子,人们会联想到郑板桥,他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作画画竹最多,夸张变形的瘦竹表现了画家不恋繁华、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高尚气节。
  
  生1:请收集“竹子”专题的小组继续补充……感谢你们组的补充。
  
  生1:现在请听我们组的朗诵节目《竹颂》(配乐朗诵)……
  
  主持人:刚才第一组,第五组重点展示了竹子专题的综合学习,让我们对竹子和竹子精神进行了深入地了解。现在,请第二小组展示关于“梅花”专题的学习。
  
  生5:(播放PPT,音乐声中出现梅花的多幅图画)我们组重点进行的是“梅花”专题的学习。赏梅正当时,让我们跟着图画走进中国最美的赏梅地,这些地方梅花正在盛开着:杭州超山梅花、成都杜甫草堂、武汉东湖磨山梅园、无锡梅园、南京梅花山梅园、杭州西湖孤山梅园……赏完梅花,让我们看着屏幕齐读这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6、生7:我们两个代表我们组向大家介绍有梅花精神的古今名人,有梅花精神的人被称作“梅气骨”,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两人交替介绍)文天祥是具有“梅气骨”的人,他被元俘虏后拒绝忽必烈的诱惑,不与元统治者合作,写下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作,终为元所杀,死时面向南方,不忘故国。鲁迅是具有“梅气骨”的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频频向反动当局和一切恶势力挥去他的“投枪”。他那不为权势为国为民坚持真理的傲骨简直是金石铸成的。朱自清是具有“梅气骨”的人,他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美国的救济粮。梅兰芳是具有“梅气骨”的人,他蓄须明志,不为日寇演戏。
  
  生8:我给大家唱一首和爸爸学的《红梅赞》(唱完后,学生热烈鼓掌),我认为小萝卜头和江姐也是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由很多具有这样精神的人的牺牲换来的。
  
  生9:我觉得我们班的郑远也是具有梅花精神的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拿这次运动会的800米冠军,郑远坚持天天练习长跑。
  
  ……
  
  生5:我们组进行的是接力朗诵《梅花诗一组》……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贵在“综合”。
  
  综合性学习要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这些知识来自于游玩的景点,比如各地的赏梅胜地;来自于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比如竹子的用途;来自于知识的回顾与迁移,比如以往学过的关于的楹联;来自于跨学科的学习,比如《红梅赞》的歌曲……
  
  综合性学习也应该突出自主。在这个环节中,整个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是学生,每个环节的安排是小组的组长,每个小组的展示由组长分工,PPT由各小组制作,各小组需要在课下彩排后才有课上的有序展示,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
  
  综合性学习也强调开放。综合性学习让课堂开放,课堂变大,大到广阔的生活和无边的网络。“复方鲜竹沥”“利胆排石片”长跑冠军与梅花等来自于生活体验,而那组具有“梅气骨”的人的交替介绍,显然来自于网络信息的整理和选择,这些学习都不是来自于“教师的教”,而是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后的创造性学习,体现了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核心素养提出的学生的三大关键能力——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阅读完信息后进行思考,思考后整合,整合后梳理语言进行表达,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中让语文素养协调发展,让语文知识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