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内乡县:建立三项机制 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2019-05-21 14:24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南阳市内乡县针对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突出问题,立足县域实际,改革体制机制,让乡村教师安得心、稳得住、教得好、留得下,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县县情的学校师资均衡配置之路。目前,乡村教师满意度明显提升,人员流动率明显降低,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农村教师队伍长效补进机制。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每年按照教师自然减员数量和扩大办学规模所需教师数量,科学制定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在城乡统一编制标准下,对乡村学校和偏远学校给予倾斜,努力解决乡村学校编制偏紧问题。2014年以来,全县共补进教师1901人,其中60%以上教师分配在偏远乡镇和贫困乡村学校。二是利用社会资金补充乡村支教队伍。2015年,由县政府牵头,牧原公司发起成立“内乡县牧原教育基金会”,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连续支持教育发展20年,建立社会力量助学助教长效机制。为弥补该县教师编制不足问题,从2016年开始,从“牧原教育基金”中,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组建“牧原支教服务团”和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奖励。2017年,由牧原教育基金会出资招聘的两批300名教师已经走上工作岗位。

  

  建立城乡教师素质提升机制。一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通过落实国家、省、市、县培训计划,开展星级教师评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举行薄弱学校教学视导、学片教研、优质课竞赛活动,实施梦想课堂等措施,多策并举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二是扎实有效开展支教活动。改变支教方式,组织120位名教师,按照学科分成40组,分组定期到偏远乡镇、贫困乡村学校,采取上示范课、与受援学校教师同课异构等形式,真正实现县域优质师资广覆盖、乡村支教常态化。三是与北师大进行区域教育合作。内乡县政府拿出1000万元,与北师大按照“共享、共建、共创、共赢”原则,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合作,为内乡县打造30所名学校,培养30位名校长、200位名教师、100位名班主任。一年多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了一批品牌学校、优秀校长、班主任和教师,成为全县广大教师的业务带头人。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在县四小召开“现代品质学校建设”观摩现场会,同时把内乡县四所中小学校定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发展一体化建设基地学校”。

  

  建立农村教师待遇提高机制。一是科学分配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内乡县自201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由县财政对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落实人均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2015年与国家下拨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整合使用,使人均增加到389元。内乡县采取按区域定档分配的办法,对教师进行生活补贴。县城教师不享受,最偏远的学校教师每月可享受2000元以上。二是落实乡镇生活工作补贴。认真落实河南省《关于实行乡镇工作补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乡镇教师工作年限,全县乡村教师按照每人每月200-350元的标准发放补贴。三是启动“牧原教育基金”教师奖励计划。从2017年秋期开始,从“牧原教育基金”中拿出2500万元,对全县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阶段在编在岗教师,按照普惠性、奖励性分配原则,根据工作区域、工作量等因素从200―700元分4档实行差异化奖励。实施以上三项措施,距离县城最远的学校教师每月可增加工资3000元以上。

  

  (南阳市教育局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