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南乐:补短板 提品质 促均衡 勇当乡村教育振兴排头兵

2019-05-05 11:31 【浏览字号: 来源:教育厅新闻办

  近年来,濮阳市南乐县牢固树立“教育是最大民生” 的理念,坚持硬件建设促赶超,内涵发展提质量,走出了一条“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强教育”的新路子,全县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工程”,探索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教育发展机制,优化配置补短板,力促均衡提品质,敬教劝学育英才,着力为乡村发展培育新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一、强化组织保障,乡村教育成为关注“焦点”

  

  近年来,南乐县委、县政府把抓好乡村教育当作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率先发力,积极推进教育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各乡镇及相关县直单位“一把手”任成员的全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县级干部定点帮扶联系制度,全面统筹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二是注重高位推动。把乡村教育振兴列为“一号民生”工程,实行乡村教育项目建设周调度会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项研究,精准发力,强力保障乡村教育发展。定期开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和调研,及时反映、分析、解决乡村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助推乡村教育发展。三是强化顶层设计。把教育振兴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四个优先”:资金投入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优先满足,优秀人才优先安排,待遇地位优先提高,大力振兴乡村教育。出台《南乐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南乐县乡村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年)》把乡村教育振兴列入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地位,规划了发展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压实了部门责任,营造了全县上下合力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乡村学校建设实现“最美”

  

  振兴乡村教育,加大投入、大力度建设是关键。近五年来,累计投资5亿多元,大力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校舍安全工程、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项目,新建、改扩建学校65所,建设校舍面积11.1万平方米。以“花园式学校”和“生态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高标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乡村学校建设层次实现重大突破。“目前,全县近60%的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各项硬件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择校热”降温,就近入学得到有效保障。“县城挤”“ 乡村弱”“大班额”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坚持科学布局、先建后撤、循序渐进、均衡发展,根据入学半径和就学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聘请省、市规划专家,对全县布局调整保留的189所乡村中小学校,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所、达标一所。二是建设标准化运动场。2017年以来,县财政投资2660万元,分别新建了7个县城区学校和11个乡镇中学标准化运动场(含塑胶跑道、硅PU篮球场、人造草坪足球场、硅PU排球场等),成为全省首家乡镇中学全部建设塑胶跑道的县。让农村孩子也和城里学生一样都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拥有强身健体的运动场所。三是改造提升教学点。制定实施《南乐县薄弱学校改造提升计划》,2018年,投资1300余万元,为34个农村教学点、薄弱小学相继实施音体美卫器材配备、实验教学装备、电教器材和图书购置,仪器室、实验室、音体美教室、心理咨询室基本俱全,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愿望。四是力补学前短板。学前教育是乡村教育的短板,为扭转这一局面,近五年来,累计投入61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4所。自2018年始,县政府将每年拿出500万元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强化幼儿教师提高培训,提速学前教育发展。

  

  三、创新发展机制,乡村学校教师倍受“礼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批好的教师,是留住乡村孩子的关键,也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希望。一是建立农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坚持招聘特岗教师和县招教并举,2012年以来,共招录教师1469人,其中音、体、美、英语教师327名,全部分配到各乡镇(城关镇除外)中小学校,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持续得到优化。采取“政府购岗”方式,2018年,又为全县农村公办幼儿园招聘幼儿教师192人,2019年,计划招聘幼儿教师214人,彻底解决全县所有农村公办幼儿园所需幼儿教师问题。二是建立基层待遇激励机制,确保“留得住”。 在全市率先实施乡村教师生活差别化补助,县财政每年拿出500多万元,为县域内11个乡镇(城关镇除外)84所边远学校教师发放生活补贴,越往基层、越是艰苦、条件越差、待遇越高;坚持每年召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庆祝教师节暨最美教师颁奖典礼,2016以来,三年共奖励1000万元,表彰奖励先进单位、优秀教师和高考优秀学生,其中,受奖乡村教师占60%以上。建设教师周转宿舍533套,解决了偏远乡村教师后顾之忧。三是建立综合培训提升机制,确保“教得好”。积极组织全县乡村教师、校长(园长)参加“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等活动,近三年来,共培训教师、校长(园长)16731人次,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梯级培养”工程,近五年来,培养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458人,省、市级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154人。目前,在南乐县广大农村,乡村教师再也没有“找门道,上县城”的烦恼,一些先前调到县城的青年教师也大多萌生了“回流”的意愿。农村已成为广大乡村教师安心乐教的沃土。

  

  四、注重一体发展,为乡村教育积蓄“动能”

  

  南乐县牢固树立“教育一盘棋”的治理理念,探索出了“结对帮扶、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强力助推乡村教育发展。一是创新“联体”发展模式。依据优质学校特色和薄弱学校所需,将城区7所优质学校和15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捆绑”,借力发展、借力提升。在考核上对“结对”学校实施“联体考评”,以被帮扶的薄弱学校发展情况为主要标准,考评城区对口学校。这种对教育资源优化重组的方法,促使两校实现资源共享,有力推进了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二是开展“结对帮扶”。出台《南乐县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南乐县开展对薄弱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推进城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校长、教师交流,支援乡村学校发展。近三年来,共安排121名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对口支教,安排235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区中小学跟班学习;组织名师、骨干教师45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三是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大力开展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近三年来,投资5000余万元,大力推进乡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2019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为44所乡村学校、幼儿园建设“智慧校园”,全面更新升级“县教育局—各乡镇中心校—教学点”三级网络教育资源平台。进一步拓展网络教研空间,线上线下实现全天候互动,有效助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豫北教育高地”日益凸显。

  

  五、融入发展大局,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彩”

  

  一是抓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全面落实上级教育惠民政策基础上,制定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资助惠农措施,对未享受中央、省资金资助的0-6岁未脱贫建档立卡幼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非寄宿生、未脱贫建档立卡家庭考上大学的新生、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入本专科大学新生及在校本专科大学生给予资助。2018年,县财政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各类资助资金477.5万元,资助学生8142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做到了全覆盖。贫困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阻断了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二是举办“家庭教育乡村行”活动。坚持每年组织知名家庭教育人士、心理教育专家深入到乡村基层开展教育惠民讲座活动。至目前,举办报告会210余场,惠及乡村孩子家长50万人次。活动的持续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家庭教育水平,密切了家校沟通,形成了“不比吃穿比学习,不比家庭比争气”的淳朴民风,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自恢复高考以来,南乐县近德固乡留固店村就走出了14名博士、55名硕士、300多名大学本科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元村镇古寺郎村走出了8名博士、24名硕士、180多名大学本科生,成为周边有名的“硕士村”。三是“小手拉大手”促乡风文明。全县乡镇学校联合文明办、团县委、妇联多个部门单位以及辖区乡镇政府,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卫生创建、安全保卫等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已形成孝德文化、红色文化、安全教育等多个系列,惠及10万余户家庭。各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告家长书、校讯通、大讲堂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优秀传统、健康生活方式等,发出乡村好声音,凝聚乡村正能量。

  

  (南乐县教育局 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