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 > 正文

凝聚合力 “五向”同心 全面提升中医药 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 2019-04-28 14:45 【浏览字号: 来源:
  全面提高医学人才供给能力和培养质量、助力全民健康,是中医药高校的职责。我校坚持从五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壮元气,扛牢根本任务
  
  学校坚持固本培元,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一是以德铸魂,构筑“三全育人”格局。坚持“立德铸魂,德术兼备”的育人理念,作为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积极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率先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心理育人品牌获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资助育人被评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先进推荐学习单位。二是以德润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牢固树立“每门课都有育人功能,每位老师都有育人职责”的理念,深入挖掘中医药学中丰富的德育资源,2018年立项资助24门专业课探索育人新路径,课程思政建设被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三是以文化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重视环境文化育人,在校园建设中充分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成为第一所入选“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高校,多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重视以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全国高校”官方微博传播指数第一名。
  
  二、强筋骨,优化专业布局
  
  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强筋健骨上着手,不断优化专业布局。一是在专业布局上求突破。近年来新增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儿科学、临床医学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为国内唯一获批专业,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学专业体系。二是在生源质量上下功夫。本科一批招生专业增至31个,分数线逐年上升,2018年优势品牌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高达1236.67%。三是在专业学制上破瓶颈。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有效提升了专业层次。专业布局的优化,契合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地吸引拔尖生源向学校汇聚,生源质量明显提升。
  
  三、舒经络,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中原特色优势资源,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舒经活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构建“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中医药应用人才、医药相关人才,分别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医疗改革及医疗卫生市场需要,探索了一条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二是探索开展师承教育。秉承“突出仲景,注重传承”理念,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和中药传承班,构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学校、政府、医院、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仲景学术传承班就业率达97.96%,考研率达75.76%。三是注重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积极推进形成性评定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先后引入“雨课堂”、“课堂派”等课堂教学App,辅助教师开展过程评价,有效提升学生学业评价的科学性。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效果,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四、补气血,强化条件保障
  
  围绕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强化教学资源建设,保证气足血旺,有力保障教育教学。一是着力推进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学工程项目18项,省级项目108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二是稳步推进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先后共投入1.15亿元建设教学实验实训场所,实验实训室面积达到92876m2,仪器设备价值2.16亿元,设立5个综合实验实训中心,17个基础实验实训平台,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硬件投入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三是大力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启动了“仲景学者”工程和“学科特区”计划,2018年引进仲景学者6人、仲景青年学者18人、优秀博士80余人,极大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四是严格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制定了加强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副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要求每年必须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五是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大经费投入,助推教学研究,着力实现以研促教,以研兴教。3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7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资源条件的高投入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提供了强力保障,学校的品牌和声誉快速提升。
  
  五、点穴位,改革教师评价
  
  抓牢关键要素,靶向发力,积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科研、创新活力。一是多元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多元化,根据不同课堂类型设计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同时,引入教学督导、领导干部、教师同行专家等课堂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在期末教学质量评价的同时,引入期中评价、随堂评价,采用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并由第三方做出评价报告。二是积极探索职称评审改革。鼓励拔尖人才,推行代表作制度;倾斜一线人员,根据不同系列侧重点分别制定计分办法;实行差额推荐,以外聘专家为主组建高评会,避免唯分论、唯量论,突出业绩质量、水平高低。三是发挥岗位聘任导向作用。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开发服务型、临床教学四类,量化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实施竞争性职称聘任机制;将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结果相结合,作为下一轮聘任的依据。综合利用考核评价等杠杆,点准麻骨,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校坚持“五向”发力,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大学生先进群体,近3年先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在国家级、省级体育竞赛中荣获金牌13项,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荣获国家级奖励7项,彰显了新时代中医药大学生的良好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