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 > 正文

坚守轻工特色 加强专业建设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 2019-04-28 14:43 【浏览字号: 来源:
  轻工行业关系国计民生,轻工产品连接千家万户。建校40多年来,郑州轻工业大学立足轻工、植根轻工、服务轻工,始终围绕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轻工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已为国家和河南省轻工行业输送十余万名优秀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
  
  一、突出轻工特色,优化专业布局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专业特色更加突显,办学目标定位更加精准。一是专业设置厚植轻工基础。学校是原轻工部所属八所院校更名后唯一保留“轻工”校名的大学。创建伊始就紧紧围绕轻工业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首批建设了家用电器、食品、烟草、电化学等关系人民生活、服务区域发展的轻工类专业,奠定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良好基础。二是专业优化凸显轻工特色。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将“轻”就“轻”、以“轻”促“轻”,新建能源与动力工程等3个工科学院,主动停招劳动与社会保障等12个专业,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凝练形成了食品工程类、轻工装备智能制造类等6个特色专业集群。依托特色重点学科,将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通过专业内涵拓展、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产学研合作创新,带动其它专业提升建设水平。三是专业建设展现轻工优势。近年来,学校不断拉大工科框架,积极推进专业改革,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目前,学校工科专业占比超过50%,食品科学与工程等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同时,还拥有14个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二、实施“四项工程”,强化专业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四项工程”,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和整体水平持续提升。一是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引领。学校严格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开展师说师德、道德讲堂、“最美轻大人”评选表彰等活动,营造尊师重教、敬业爱生的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践行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涌现了全国模范教师余爱菊、张尧等一批师德榜样。二是实施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实施校级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选拔校特聘教授168人,涌现出以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王永华,“中原学者”杜淼,国家科技奖励获得者王新杰、罗国富、杨雪鹏、肖艳秋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拔尖人才。三是实施教师博士化工程,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坚持引培并重,积极吸纳高层次人才,用情感拴心、用事业留人,营造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年均引进高水平博士毕业生70名以上。同时,出台激励措施,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累计选派14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730余名,占专任教师总量的50%以上。四是实施人才国际化工程,开阔教师专业视野。积极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实施校内优秀青年博士出国研修项目,选派博士点建设学科骨干教师出国研修;依托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校际合作出国研修项目等,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近五年,先后选派了160余名骨干教师到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研修学习。
  
  三、注重工程实践,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出发点,逐渐探索出了“工程应用+实践+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素养的提升。一是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改善专业实践条件。与禹州市政府联合组建禹州实习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准工业化”。基地占地536亩,年均接纳各门类实习教学任务约9900人次,开创了行业地方工科高校实习实训新范式。二是加大实践资源投入,强化实验实训力度。持续改善实验室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亿元。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各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131个。着力推进实验室开放,通过组织开展开放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实现实验室、实践实训平台及科研平台向学生全面开放。三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拓宽专业实践途径。实施“卓越计划”,创新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实践学习不少于1年。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格力电器集团等30余家知名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工程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四是鼓励参与学科竞赛,提升专业实践素养。通过组织专业性学科竞赛、校企联合学科竞赛等形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创新实践。学校连续两年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获国家级特等奖4项,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一。近年来,共获得包括IF、红点全球顶尖设计大赛第四名在内的各类奖励1000多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居省内高校前列。
  
  四、强化教研融合,促进专业创新
  
  学校注重教研相长,推进科研反哺教学,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是打造轻工特色平台。牵头建成“食品生产与安全”“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轻工业食品低温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等轻工特色明显的省(部)级平台32个,为轻工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凝聚轻工特色团队。以平台为依托,汇聚打造了一支以双聘院士为引领,以国家“千人计划”、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省“百人计划”等为支撑,具有鲜明轻工特色的高水平学术团队。目前,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5个。三是产出轻工特色成果。学校围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积极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承担了一批高水平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近五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广大教师将优秀科研成果固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项目贯穿于学生培养,将科研方法施教于学生创新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对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机遇,郑州轻工业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主动融入国家和河南省战略发展需要,不忘初心,坚守轻工,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