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 > 正文

突出“两个对接” 打造“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 2019-04-28 14:28 【浏览字号: 来源:
  近年来,周口师范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探索构建了“两对接、四位一体”具有地方师范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双提升,成功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全国入选的唯一一所师范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河南首批高校双创基地”“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河南省青年“双创”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
  
  一、突出两个对接,科学规划创新创业顶层设计
  
  对接基础教育,坚守师范底色,坚持做精做强师范类专业,以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建设单位、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等四大省级平台为载体,努力办好“接地气、卓越化”的师范教育。
  
  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在做精做强师范类专业、巩固提升文、理、艺等专业的同时,重点建设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初步形成了食品化工、机械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经济管理、文化艺术和教师教育七大专业集群,构建了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应用型专业格局。
  
  二、坚持四位一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教育、实践、服务、保障”四个维度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构建实施了“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深融入、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方案融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实施分层分类培育计划,全面开展“学程分流、方向分流”、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就业创业教育。
  
  2.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企业联办“科信班”“应用技术人才专项班”“思科班”,联合培养“精细化工方向”本科生;与企业(行业)共建集教学、实习实训、生产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基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紧密衔接。
  
  3.课程融通,推进教改。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能力拓展、实践教学四大课程平台,开设了面向产业的创新创业课程100余门,将企业的创新成果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互动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广问题探究式、案例讨论式、项目参与式教学。
  
  4.赛创融合,鼓励实践。每年举办校内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专业竞赛和各种实践创新活动,根据不同的竞赛成绩和实践活动效果,给予不同的学分。近三年,我校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200余项,其中,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全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第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国家级赛事中屡屡摘金夺银,获奖150余项。师范专业学生连续7年在全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团体成绩连续11年位居全省前三名。
  
  (二)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1.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与国外大学、国内行业企业共建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师生同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近年来,师生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30余项,催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学生独立发表或参与发表SCI、EI学术论文近百篇。
  
  2.打造开放共享的实践实训平台。与企业共建一批国家级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形成了校内校外结合、分布合理的实习就业、实践、实训基地群。
  
  3.打造全链条的项目孵化平台。学校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地方政府共建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目前,在孵企业(团队)140余家,在孵团队的多项技术成果与企业成功对接、落地转化。
  
  (三)构建“专业化、精准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1.加强“专业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教师进企业行业、企业行业技术骨干进校园的“双进工程”;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师资培训,建设了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2.加强“精准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新内涵建设。实施生涯辅导、就业指导、创业引导一体化,建立分层教育、分类指导、多维度推进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我校毕业生对在校接受“双创”教育的满意度,位居2018年137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候选高校第一名);实施以就业创业讲堂、创业报告会、“生涯发展面对面”为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程,促进了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成功创业。
  
  (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创业保障体系
  
  学校努力强化全方位保障服务,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在组织机构、经费场地、管理机制和文化氛围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